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2.0
本书讲述古代社会群落中媒妁这一群落的历史流变。
第一章媒妁的起源及发展流变/001
媒妁的涵义/003
媒妁的类型与称谓/006
媒妁的传统称谓/007
媒妁的民间称谓/009
其它称谓/012
媒妁的起源/022
媒妁的发展流变/029
先秦时期的媒妁/02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媒妁/031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媒妁/035
当代媒妁/045
第二章媒种祟拜/051
高裸崇拜/053
高裸神到底是谁/053
高裸的祭祀/062
媒神女娲/066
媒神月老/069
媒神和合二仙/074
媒神月光菩萨/078
第三章官媒与私媒/083
官媒的异称/085
官媒的职责/087
私媒/094
第四章媒妁的构成/097
媒妁的构成/099
君王为媒/099
亲友为媒/100
长者为媒/102
老师为媒/103
官吏为媒/104
市井之人为媒/107
婢女丫鬟为媒/108
“三姑”为媒/109
媒妁范围的扩大/110
定情信物为媒/111
植物为媒/113
动物为媒/119
自然物为媒/123
文学艺术为媒/124
神灵为媒/131
鬼媒人/133
第互章媒妁的目的与手段/141
猪头、酒肉及茶/143
媒妁行当的背景、特点及责任/150
媒妁行当的背景/150
媒妁行当的特点/151
成人之美的媒妁/155
媒人的三板斧/164
门当户对/165
亲上加亲/171
郎才女貌/171
第六章文学中的媒妁形象/175
美学特征/177
强烈的感情色彩/177
鲜明的美丑对比/178
多变的形象类型/179
对媒妁形象的情绪化处理/180
丑化媒妁/180
美化媒妁/184
文学作品中的媒妁/185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媒妁/186
文人诗歌中的媒妁/188
通俗叙事作品中的媒妁/190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游戏化和艺术化/201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201
媒妁活动的游戏化、艺术化/206
第七章媒灼与婚姻“六礼”/209
“六礼”的涵义/211
执行“六礼”的媒妁/214
提亲卜婚/214
纳吉相亲/218
纳征定婚/219
请期定日子/220
少数民族“六礼”中的媒妁/222
现代婚姻中的“六礼”/225
第八章媒妁的功与过/239
媒妁的由贵而贱/241
媒妁的真实面目/247
媒妁的现状和未来/251
后记/261
前言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以群落为单元的,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传承。虽然有些群落为社会的最底层,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他们仍按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着,并绵延几千年,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丰富和文化补充。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其中的文化令人玩味反思。
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群落”文化丛书,因而,根据其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群落文化。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全新解读古代社会群落文化内涵,并力图填补我国非主流文化的空白。
中国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的定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其它职业为生的群体,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其中有些群落,如侠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是社会的稳定因素;而像流氓土匪这种群落则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伶楼艺人在旧时代大多包含辛酸,身世之悲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在今天,他们却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人们追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过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必要的。社会人物虽然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过去,也是为了知道今天,预见未来。
编者
后记
2008年初,从跃忠兄处得悉,中国社会出版社要策划出版一套民俗方面的丛书,主要是关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生活及历史、典型人物等情况,重点在于普及一些民俗学方面的知识。我对民俗学的了解也不多,接到的题目是《媒妁》,而实际上,我对媒妁的了解和一般人一样,只是一些很表面化的感性的东西,对他们的历史我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想着要去系统地了解,所以,对这个题目的完成,我没有信心。多亏跃忠兄提醒指点,推荐我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并且提供思路,使我最后终于敢硬着头皮答应了。
答应是答应了,实施操作时还是傻眼了,网上的资料就是那么一点介绍性的普及知识,能够参考的书籍也不过就两三本(这两三本也就都成了我最倚重的参考书了),由此看来,田野调查的资料应该是我的重点。但是这时我已有孕在身,不可能再上山下乡地去实地调查,这可急坏我了。幸好我的婆婆就是一个很好的调查对象,她是湖南邵阳五峰铺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开个小卖部,平时热心“社交”,性格外向,也捎带着为人穿针引线做做媒,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婚姻礼俗、做媒情况都很熟悉,和传统的那种开个茶铺、瓜铺等做个小生意,再带着做媒的媒妁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可以详细深入地请教她,也算能弥补一点资料的不足吧。
由于我是北方人,婆婆的发音我完全听不懂,之前的沟通全得靠其他人翻译。我和先生刚结婚不久,也没和婆婆住在一起,平时打电话也是跟能听懂普通话的公公聊几句,所以和婆婆几乎很少交流。现在婆婆专程过来照顾我,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从一开始完全不能沟通,到现在可以基本对话,我们都做了很多努力。了解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又不断反复重复的过程。第一次是很正式的,专门请我先生坐在中间,一句句地翻译我们两个的对话。我想问什么,告诉我先生,他再去问婆婆,婆婆的回答再由先生转述给我,就这样进行了两三个小时。而当时我并没有记录,只是想作为一次沟通的演练,也是让婆婆减轻对新到这里的陌生感,让她不至于太寂寞无聊。像这样的家庭图景,这还是第一次出现。后来随着写作的进展,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我就随时叫婆婆来请教,我尽量用很慢的语速来问,听她的回答我要再重复两次来确认,有时还加手势带比划,不管怎么样还是成功地沟通了。她也觉得很高兴,大概认为能为我做些事情,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吧。不管书写得怎么样,它提供了我们家庭内部沟通和交流的契机,也是我们家庭天伦亲情和谐温馨的见证。
书稿即将完成,我的宝宝也要出世了,我马上就要踏上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现在正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等候着那一刻的到来。这本书伴随宝宝而来,也算是我送给宝宝的礼物吧。而宝宝和书都将是我收到的人生厚礼。
谨以此书献给我热爱的家庭!
卜亚丽
2008年9月27日于广州
本书以媒妁的历史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了媒妁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介绍了自古以来媒妁的类型和称谓,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媒妁的起源、历史流变问题,从宏观上拉出一条历史的线索,以便于读者对媒妁这个群体的总体概况有个大致的把握。随后,又对媒神崇拜、官媒与私媒、媒妁的构成、媒妁范围的扩大、媒妁为媒的目的与手段、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媒妁形象、媒妁与婚姻六礼、媒妁的功与过等林林总总的媒妁文化现象做了剖析,尽量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论述,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媒妁群像图。本书力避深入的学术探讨,但尽可能汲取或介绍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文献资料,来对媒妁群体的表现和衍变加以说明,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风貌下的媒妁文化,并借此增加阅读的轻松感。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媒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 ||
9787508724676 如需购买下载《媒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0 |
媒妁是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09.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22 的主题关于 婚姻-风俗习惯史-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