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与发展;3.“高技派”建筑与高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信息化、生态化趋势;4.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的发展历程与高技化、数字化趋势;5.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6.结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会的来临 1.1.1.1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信息技术 1.1.1.2 知识经济的崛起与经济全球化 1.1.1.3 社会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 1.1.1.4 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 1.1.1.5 托夫勒对中国的三大预测和对世界的四大新预言 1.1.2 可持续发展依然是21世纪的主题 1.1.2.1 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1.1.2.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 1.1.3 新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1 科学与技术 1.1.3.2 技术的特征与存在方式 1.1.3.3 第三次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会的来临 1.1.1.1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信息技术 1.1.1.2 知识经济的崛起与经济全球化 1.1.1.3 社会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 1.1.1.4 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 1.1.1.5 托夫勒对中国的三大预测和对世界的四大新预言 1.1.2 可持续发展依然是21世纪的主题 1.1.2.1 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1.1.2.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 1.1.3 新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1 科学与技术 1.1.3.2 技术的特征与存在方式 1.1.3.3 第三次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1.3.4 当代的大科学与高技术趋势 1.2 研究动态 1.2.1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对信息时代、数字技术、高技术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3 研究的方法2 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与哲学思考 2.1 建筑技术理念的演进 2.1.1 原始时期 2.1.2 前工业时期 2.1.3 工业化时期 2.1.4 后工业化、信息化初期 2.1.5 信息化时期 2.2 哲学思考” 2.2.1 20世纪的哲学思潮 2.2.2 技术的哲学本质、价值和技术文明 2.2.3 异化与技术异化 2.2.4 技术观的两大走向 2.2.5 发展观的两大走向 2.2.6 对技术的多元批判 2.3 本章小结3 “高技派”建筑与高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信息化、生态化趋势 3.1 “高技派”建筑与高技术建筑 3.2 “高技派”建筑的求本溯源 3.2.1 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 3.2.1.1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技术表现 3.2.1.2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技术表现 3.2.1.3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 3.2.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 3.2.2 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及其关学观 3.2.2.1 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 3.2.2.2 现代主义——被曲解的理性主义 3.2.2.3 现代主义的美学观——第一代机器美学(理性主义美学) 3.2.3 “高技派”的产生及其美学观 3.2.3.1 相关流派、理论对“高技派”诞生所产生的影响 3.2.3.2 “高技派”建筑的诞生——对现代主义的扬弃 3.2.3.3 “高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设计思想 3.3 “高技派”建筑的异化、软化和复归 3.3.1 “高技派”建筑的异化 3.3.1.1 异化时期“高技派”建筑的具体表现 3.3.1.2 异化时期“高技派”建筑的特征——极端的理性主义 3.3.1.3 异化时期“高技派”建筑的美学观——第二代机器美学(极端理性主义美学) 3.3.2 “高技派”建筑的软化 3.3.2.1 技术软化及其社会背景 3.3.2.2 与两大走向的技术观相对应的美学观——高技术与高情感 3.3.2.3 “高技派”建筑的软化 3.3.2.4 软化时期“高技派”建筑的特征——软化的理性主义 3.3.2.5 软化时期“高技派”建筑的美学观——第三代机器美学(软化的理性主义美学) 3.3.3 “高技派”建筑的复归 3.3.3.1 数字时代高技术的复归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 3.3.3.2 数字时代“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 3.3.3.3 “高技派”建筑复归的目标——共生 3.4 本章小结4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的发展历程与高技化、数字化趋势 4.1 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4.1.1 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4.1.2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4.1.3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4.1.4 生态学的学科分支及研究方法 4.1.5 城市生态系统 4.2 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4.2.1 具有原始生态倾向的传统民居原型 4.2.2 早期具有朴素生态倾向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实践 4.2.2.1 20世纪初以前的朴素生态思想和实践 4.2.2.2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朴素生态思想和实践 4.2.3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4.2.3.1 与能量关联的、适应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4.2.3.2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4.2.4 “生态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4.2.4.1 奈斯及深层生态学理论 4.2.4.2 舒马赫及中间技术观 4.2.4.3 西姆范德莱恩及法拉隆斯研究所 4.2.4.4 生物建筑运动及盖娅运动 4.2.5 “技术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4.2.5.1 富勒及“少费多用”思想 4.2.5.2 威尔夫妇及自维持住宅理论与实践 4.2.5.3 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 4.3 系统的生态建筑观 4.3.1 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其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 4.3 4.3.1.4 生态建筑系统的资源可持续性 4.3.2 生态建筑及生态建筑技术 4.3.2.1 生态建筑的界定 4.3.2.2 生态建筑技术及其技术分层 4.4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实施的制度保障 4.4.1 生态建筑的中观设计原则 4.4.1.1 环境保护原则 4.4.1.2 资源持续利用原则 4.4.1.3 适应地域和气候原则 4.4.1.4 人性化、健康原则 4.4.2 生态建筑实施的制度保障 4.5 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发展的高技化、数字化趋势 4.6 本章小结5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 5.1 当代建筑在数字技术、生态技术革命中的演进 5.1.1 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 5.1.1.1 设计及决策阶段 5.1.1.2 施工建造阶段 5.1.1.3 使用和管理阶段 5.1.1.4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5.1.2 数字技术在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 5.1.2.1 生态建筑设计信息的获取和收集阶段 5.1.2.2 生态建筑设计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阶段 5.1.2.3 生态建筑设计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阶段 5.1.2.4 生态建筑设计实施的有效途径——CAM技术与CIBM技术 5.1.2.5 数字技术与生态技术走向融合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与理论的影响 5.2 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及多元化探索 5.2.1 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及特性 5.2.1.1 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 5.2.1.2 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的特性 5.2.2 基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多元化探索 5.2.2.1 融合多种技术思维的探索 5.2.2.2 积极采用被动式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的探索 5.2.2.3 通过高新技术达到低能耗、高资源效率、广适应性的探索 5.2.2.4 积极主动对可持续设计的探索 5.2.2.5 以“生物一气候”为主题的探索 5.2.2.6 以仿生建筑学为主题的探索 5.3 高技术生态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 5.3.1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基本出发点与目标 5.3.2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微观设计原则与技术措施 5.3.2.1 策划及规划设计 5.3.2.2 建筑设计 5.3.3 智能化运行与管理 5.3.3.1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自觉应变能力 5.3.3.2 高技术生态建筑自觉应变系统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5.3.3.3 典型个案分析 5.4 高技术生态建筑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 5.4.1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哲学观(共生的理性主义哲学) 5.4.2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技术观 5.4.3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环境观 5.4.4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文化观 5.4.5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美学观(共生的理性主义美学) 5.4.6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伦理观 5.4.7 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时代观 5.4.8 认同的力量——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 5.5 本章小结6 结论参考文献索引致谢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学思潮以及技术的哲学本质、价值和技术文明,并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观和发展观的两大走向以及对技术的多元批判,指出当代人类决不是简单地抛弃现代科技文明而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而是要促进科技的人性化以及科技、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谐调发展,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哲学思想上的基础。 其次,通过对高技派建筑(狭义的高技术建筑)的求本溯源,回顾了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阐述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及其美学观。根据技术哲学对技术的研究以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的三次建筑技术革命,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四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逻辑结构。 再次,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起点,概述了生态学的学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地分析了早期朴素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剖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性的绿色运动以后)“生态决定论”类型和“技术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其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认为生态建筑的普及与推广必须从“浅层”的技术和经济层面走向“深层”的价值和制度层面,指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呈现出高技化、数字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梅了理论平台。 最后,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在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探讨了当代建筑在数字技术革命、生态技术革命中的演进,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及多元化探索,前瞻性地指出在当代数字技术、生态技术和建筑科学技术融合的趋势下,数字时代、生态时代的数码建筑(数字建筑)、生态建筑和高技术建筑通过融合的技术手段走向了“三位一体”的融合道路,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总结性地倡导并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作为“一种拯救的力量”使得高技术生态建筑成为人类面对当今和未来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一种积极、理性的探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与建筑进步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本书是在当今数字时代、生态时代对解决资源和环境危机在建筑发展方向上的一种积极、理性的探索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基础,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指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走向高技化、数字化的道路;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积极倡导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共生饿得理性主义哲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博士论丛 | ||
9787112102686 如需购买下载《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18 的主题关于 生态学-应用-建筑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