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8
定价:85.0
本书在中西平等对话的第三路向上,告别多来的本质主义与独断主义,既为“文本中心”的文本自足·自立自洽的客观性大力挖潜,也为“读者中心”的分争接受放量,疏浚接受中相对自由随机主观的“通道”。在充分阐释诗歌接受的“这一个”属性、特点、难点、要点、影响因子、特殊取径、有效性、经典化、“误区”(包括误读、细读)等问题基础上,尝试提出诗歌文本的形式规范与诗歌接受的“哑铃”模型,以及以感动为主导的“四动”接受细化图式,藉此在文本客观性与接受主观性的长期龃龉中进行“协商”,撩开问题的迷雾,探询好诗的接受标准、接受尺度与品级序列。这对于当下诗歌界规矩失范、尺度颠倒、质量下滑,有着重要的现实纠偏意义,对于诗歌的创作、阅读、鉴赏、阐释、批评、评估,将起着较大的推进作用与参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