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2.0
日本人的“中国”来源于日本人对中国的叙事,由叙事建构的中国形象取代了真实的中国而成为日本人中国认识的主体。它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识形态特征的产物,但是它的文学特征并不因它的意识形态特征而减弱。中国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是一个意识形态形象的同时更是一个文学形象。本作从形象学的视角出发、采用经典文本细读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依据主题类型把握分析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与中国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密切关联,同时以“中国形象”为参照系分析日本民族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勾勒“中国形象”在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衍变史。
绪论
第一节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史综述
一、 日本学者的研究
二、 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二节关于“文学”和“形象”的定义
一、 两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二、 本著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明治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明治年代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明治日本文人的中国情结
第三节甲午战争时期: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
第四节日俄战争时期:森鸥外《歌日记》
一、 《歌日记》中的“义”
二、 《歌日记》中的讳书
第五节满铁时代:夏目漱石《满韩处处》
绪论
第一节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史综述
一、 日本学者的研究
二、 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二节关于“文学”和“形象”的定义
一、 两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二、 本著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明治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明治年代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明治日本文人的中国情结
第三节甲午战争时期: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
第四节日俄战争时期:森鸥外《歌日记》
一、 《歌日记》中的“义”
二、 《歌日记》中的讳书
第五节满铁时代:夏目漱石《满韩处处》
一、 旅途中的自我形象塑造
二、 对文本中国的怀恋
第二章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大正年代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支那趣味”和“东方主义”
一、 “支那趣味”
二、 “东方主义”
第三节芥川龙之介
一、 文本中国的幻想
二、 现实中国的失落
三、 确认自我
四、 幻觉重构
第三节谷崎润一郎
一、 美食
二、 美景
三、 美女
四、 理想国的挽歌
第三章昭和前期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昭和前期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昭和初年代——从文本到现实
一、 《上海》对文本中国的解构
二、 横光利一《上海》中的魔幻世界
三、 “魔都”形象的坍塌
第三节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笔下的中国阶级兄弟
一、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的中国流亡
二、 里村欣三《苦力头儿的表情》《旅顺》
二、 平林泰子《在诊疗室》《敷设列车》
四、 黑岛传治《武装的城市》
第四节战时日本文学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
一、 所谓“战争文学”
二、 “战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三、 火野苇平和他的“士兵三部曲”
第四章昭和后期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昭和后期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败战体验文学”中的中国
一、 关于“败战体验文学”
二、 安部公房的“逃亡”
三、 武田泰淳的“结局”
四、 木山捷平的“满洲”
五、 清冈卓行的“故乡”
第三节日本作家访中代表团
一、 日本作家的访中热潮
二、 野间宏《新中国访问》
三、 司马辽太郎《从长安到北京》
第四节重归古典
一、 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
二、 井上靖的西域
三、 司马辽太郎的粮食史观
第五章当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当代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华裔作家杨逸作品中的“中国特色”
一、 杨逸获得日本芥川文学奖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三、 不可理喻的行为
四、 迷信与无知
五、 对杨逸获奖的思考
第三节村上春树与中国
一、 村上春树文学中的“中国”
二、 村上春树是“民主斗士”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日本作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中国。日本作家对中国的经验的差异造成了他们看待中国的视角的差异。由于叙事策略的频繁转换,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与它在现实中的对应物之间的联系变幻不定,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这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由叙事建构的中国形象有时会取代真实的中国而成为中国认识的主体,它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识形态特征的叙事的产物,但是它的文学特征并不因它的意识形态特征而减弱。"中国"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形象的同时更是一个文学的形象。
形象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野之一,对异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界的普遍关注。
关于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目前为止在日本和中国国内只有一些局部研究,多为对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的解读,或是对"满洲"、上海等某一地域形象的把握。本作在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总结前人的局部研究的基础上,从形象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依据时间顺序观照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勾勒"中国形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衍变史。这是本作的主旨之所在,亦是本作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战后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来源于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包括文本体验和切身体验,以及在特殊而强大的意识形态作用下日本民族对中国的集体态度。"中国形象"在日本文学中的衍变史以浓缩的形式映射出日本文学史、文化史、社会史乃至于民族史。对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可以视为近现代中日关系研究的一部分。今天,中日之间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双边关系正面临新的考验,从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入手考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的认识,是从深层文化心理入手考察中日关系的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在文本与现实之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文学论丛 | ||
9787301225530 如需购买下载《在文本与现实之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9 | 印数 | 3000 |
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313.06 的主题关于 日本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研究 ,日本文学-近代文学-文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