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8
本书是由五个章节和三个附录结合而成。五个章节分别阐述了舆论监督的权力基础——知情权、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舆论监督与人格权、批评性新闻如何避免侵害名誉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选取的附录是与本书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对新闻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有代表的司法解释,在当时或对今后有影响的新闻侵权的案例。
总序
序 一个新闻法学研究者的耕耘足迹
第一章 舆论监督的权利基础--知情权
第一节 知情权的法律价值
一、知情权的内在价值
二、知情权的社会价值
三、结语
第二节 知情权与保密权的冲突与平衡
一、中国现行保密制度忽视了公民的知情权
二、完善定密制度,实现对保密权的静态制约
三、建立健全权利救济制度,实现对保密权的动态制约
四、结语
第三节 灾难报道中的知情权
一、保障公众知情权应是灾难报道的第一要义
二、以人为本,全面报道灾难新闻
三、抛弃“泛政治化”的报道观,重塑媒体新形象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
第一节 舆论监督保护的现状与法律思考
一、舆论监督频繁引发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
二、记者因舆论监督频繁遭受打击报复
三、舆论监督的立法极不完善
四、完善舆论监督立法的思考
第二节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法初探
一、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焦点题材
二、拓宽舆论监督信息源
三、加强媒体间的联系
四、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增强舆论监督的威力
五、依法监督,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第三节 舆论监督权与名誉权的平衡
一、国际上平衡舆论监督权与名誉权的法律措施
二、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节 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的冷思考
一、舆论监督权遭强势的挤压和戏弄
二、媒体的诉讼能力有待加强
三、司法不受尊重
四、社会理性的缺失
第三章 批评性新闻如何避免侵害名誉权
第一节 保证批评性新闻的真实性和公开性
一、多渠道、多角度采访,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二、把握批评性新闻的主题与采访场合,保证新闻的公开性
第二节 批评性新闻要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一、客观报道原则要求批评性新闻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二、法制原则要求批评性新闻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三、如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四、使用侮辱性语言的免责
第三节 批评性新闻的证据收集与保存
一、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
二、收集证据的方法
三、保存证据的期限
第四节 规范举证责任保障舆论监督
一、“谁报道,谁举证”是对民诉法的曲解
二、“谁报道,谁举证”不符合新闻规律
三、为了公共利益,宽容舆论监督
四、重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
第四章 舆论监督与人格权
第一节 论官员名誉权的限制
一、限制官员名誉权的宪政基础
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要求限制官员名誉权
三、司法资源有限,而官员拥有的社会资源足以救济其名誉权
四、官员维护名誉权的合理范围
五、结语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
一、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侵害形式
二、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现状与司法保护的缺失
……
第五章 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
附录 附录导读
《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是由五个章节和三个附录结合而成。五个章节分别阐述了舆论监督的权力基础——知情权、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舆论监督与人格权、批评性新闻如何避免侵害名誉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选取的附录是与《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对新闻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有代表的司法解释,在当时或对今后有影响的新闻侵权的案例。一个新闻法学研究者的耕耘足迹,舆论监督的权利保障,批评新闻如何避免侵害名誉权,舆论监督与人格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等。
《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集中了笔者近年来对新闻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宪政与法治、民主与自由、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等成为《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论述的关键词,也是《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对新闻法律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理论。平衡、价值取向和司法理念,既是《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分析舆论监督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探索权利冲突的方向与路径。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10799676 如需购买下载《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是暨南大学出版社于2008.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12.104 的主题关于 新闻工作-舆论-监督-法治-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