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49.0
本书作者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剖析问题、阐述观点。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 主要“故事”包括杜威等的“访华潮”、孙伏园“辞职风波”、“赠娇寓”诗事件、“苏谢事件”等,通过对当时这些文化热点问题的叙述,讨论、分析报纸副刊中所呈现的文化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副刊背后的文化权力之争、副刊作者群的变化、副刊对青年读者的培养和引导等问题,探索了报纸副刊的政治背景、生存环境、功能转变、与正刊的关系、读者群体等问题,总结了20年代北京报纸副刊的性质和特点,并对当时人们特别是年青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导论
第一章 “主义竞赛”:报纸副刊的政治背景与生存环境
第一节 《晨报副刊》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节 《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访华潮:报纸副刊背后的文化权力之争
第一节 讲学社与访华潮
第二节 从新闻到学术
第三节 罗素带来的商机和失望
第四节 文化界的权力争夺
第三章 辞职风波:报纸副刊与新文化人的聚合分化
第一节 “辞职风波”
第二节 《晨报副刊》的改革与新文化人的聚合
第三节 报纸副刊与文人团体的分化
第四章 “老英雄”的“赠娇寓”诗:副刊功能的转变与文化人的转向
第一节 “赠娇寓”诗事件之始末
第二节 清官难断的三代恩怨
第三节 客居京城的北大教授
第五章 “苏谢事件”:“正刊”与“副刊”间的青年作家之争
第一节 “苏谢事件”
第二节 为名誉而战——青年作者的对立
第三节 “正刊”与“副刊”之间
第六章 “子一代”的成长与反抗:副刊青年读者群的形成
第一节 20年代北京报纸副刊的青年读者
第二节 青年读者的爱情观——由张竞生引发的讨论
第三节 “爱读”与“必读”之间——青年读者群的形成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众声喧哗、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副刊上反映得淋漓尽致。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引发轰动,女学生苏雪林因一本白话诗集与一批“新名士”激辩,“性学博士”张竞生的爱情观引发了众多的非议和质疑,《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愤怒辞职……《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1919~1927年北京报纸副刊研究》试图通过对当时报纸副刊上的热点事件的讨论,分析其政治背景、生存环境、功能转变及其作者和读者群体的构成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20年代北京文化空间的构成与流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9770160 如需购买下载《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0 | 印数 | 1800 |
20年代北京的文化空间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5.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19.271 的主题关于 报纸-副刊-研究-北京市-1919~1927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