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评
中国时评封面图

中国时评

顾涧清, 李龙, 著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5.0

书籍简介:

本书论述了报刊媒体评论的历史渊源及社会意义,体现了民间力量的觉醒、知识精英的洞察力,推动和促进了法制的进步和体制的完善。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章绪论:握春秋之笔合为时而评

时评地位:灵魂.旗帜.风向标

何谓时评?

传媒之魂

把握要领:评沦应具有说服力亲和力

求真务实

有的放矢

有效引导

善于选材

打好标题

环环紧扣

追求卓越:形成鲜明的特包风格

出色新闻+有力评论

因时而评,合时而著

公民社会需要有公信力的时评

第二章时评推进中国

中国时评源远流长

思想启蒙时代:铁屋中的呐喊

变法还是革命?

德先生赛先生

第三条道路

自由评说时代:文章报国

特色言论,精英群集

超然独立,学者论证

转战香江,余音袅袅

民间力量时代:长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共鸣变革的推动力

争鸣共识的筛选器

发言民主的催化剂

第三章社会转型与时评勃兴

时评的过往与现在

中国历史上的评论繁荣期

今日中国时评的蓬勃生长

时评勃兴的社会学闸释

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和力量博弈

意识的觉醒和权利的表达

时评勃兴的传播学阐释

公共领域的开放和“接近权”的接近

信息爆炸、观点贩卖时代的到来

产业视角:评沦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

同业竞争激发评论求新

独具慧眼的点评凸显媒体特色

第四章时评的视野和困境

视野:时评在关注什么

时评的视野变迁

时评对民生话题的关注

时评话题的时政化、公共化

共识:政见不同而价值观趋同

走入误区的道德审判和粗暴判断

百花齐放时的众神喧哗

多元的价值观表达

困境:时评的伦理乱象

硬套理论模型与不接“地气”

时评的八股化

时评的同质化

异地监督盛行,本地化时评乏力

时评乱象纷呈

第五章从小众话题到公众讨论

2007年十大评论话题

重大时政话题

民生与公共事务

体现共同价值观

话题选择的原则

时评的特性

周期性话题

阶段性话题

公共讨论型话题

评论话题边界的模糊

评论关注的领域

话题边界模糊的原因

小众话题并非不会触礁的安全岛

重点案例分类分析

艳照门八卦酿成的网络雪灾

丁俊晖另类成功向教育体制的挑战

次贷危机无可阻挡的全球化

第六章时评的生产过程

就事论事需要观点制胜

观点是时评的灵魂

从许霆案看观点的步步深入

用高屋建瓴的分析指点时局

时评如何透析社会焦点问题

从房价走势分析看点评时局

专栏化写作造就专家型评论

专家点评直指问题实质

专栏加大时评写作的深度和厚度

以评论为工具向读者推销理念

启发理想主义的时评

先进价值观的大众化解读

第七章网络评论:虚拟走向现实

形式决定影响:网络言论与虚拟空间

“网意”数亿网民的意见

“第四媒体”的崛起

网络民意的张扬

虚拟的公共空间

网络表达的方式

博客“私媒体”纷纷嚷嚷

论坛观点和思想的集散地

短信“第五媒体”能量惊人

QQ群“物以类聚”的意见表达

网络表达的特点

从大众传播到民众传播

跨媒体传播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言论是“双刃剑”

虚拟PK现实

重庆钉子户事件一幅照片引发的公共事件

“屁眼教授”事件一篇博客引发的社会问责

从虚拟向现实过渡

第八章放大公共空间

评沦的表达

评论的自由表达权

评论的表达边界

评论的表达技巧

新闻时评與论与监督

时评的批判功能

时评的本地化

在批判中建议

评论的成长空间

时评不断成长壮大

公众传媒共同撑大话语空间

媒体共享公共话语权

第九章草根对垒精英

中外评论的共同追求:打造公共话语空间

自由对话公共空间的生命

社论舆论的导向与喉舌

精英话语专栏评论家和专栏作者的号召力

质疑权威读者来论、网络评论发散的民间之音

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交锋

何为草根,何为精英?

超女短信民主成就大众偶像

于丹用国学经典包装文化快餐

“摩的学者”来自民间的智者

评沦的精英与草根之路

有特色有风格的时评

评论的专栏化学者化特点

《广州日报》的探索和创新

第十章时评应彰显普世价值

评沦必有立场

利益集团的言论

专家学者的言论

网络愤青的言论

未来路径选扦

世界化与本地化相结合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闭门造车与调查研究

时评的底色:普世价值

自由民主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转型时期的制度推动

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

后记

前言

学术以历史进程和当下实践为生命之源,学者以关注社会人文和现实生活为崇高责任。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呼啸前进的列车带着人们阅尽新时代的辉煌景观,与此同时,筚路蓝缕的开拓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艰难,暴露了转型道路设计的不足和空白。这是一个社会急遽变革、世事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遭遇启蒙、精神之花绽放的时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欣逢其时,理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舆论热点表达深层的关注,并以学者的胸怀和视野作出学术性的解读。

学术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须走向民众。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在心为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贫乏、功利泛滥的时期,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普及尤为重要。在这个领域里,以学者和专门研究者为对象的纯学术著作汗牛充栋,而以广大民众为对象的思想性、学术性著作却十分稀缺。

以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以学术观点解读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特色,以跨学科分析为工具,以社会科学普及为目标,此为本丛书的宗旨。

丛书设计之初,编者曾打算按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分别编辑一本普及著作,但学术界的很多朋友建议我们不要那样做,他们主张学术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现实和普罗大众更好,加上各地出版社都出了不少分科的普及读物,我们就决定采取目前的形式。

由于编委同仁和各位顾问的卓越努力,以及学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丛书第一辑共6本(《国学热》、《幸福指数》、《海归》、《房奴》、《传媒时代》、《环保》)于2007年11月出版,迅即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学界、书评界也有不少褒扬之词。现在,不仅第一辑各著全部重印,第二辑(《心理危机》、《打黑除恶》、《中国时评》、《就业难》、《反腐》、《选秀》)共6本也同时出版,我们当然希望第二辑同样能受到读者珍爱。

我们也十分明白,使命感、责任感并不能代替学者深邃的学养、编委敏锐的眼光、编辑精准专业的操作,以及出版者与时代切合的气魄和胸怀。尽管如此,这套丛书的局限和缺陷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仍然期待读者大众的指点和建议。

李明华

后记

《中国时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共同策划和团队制胜的产物。

《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也追求最有说服力的时评和言论。

2008年已经注定为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也是广州日报社理论评论部的编辑和评论员们格外忙碌的一段时间。从年初的抗冰救灾和非常春运到五六月间的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全国和省市的“两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迎奥运系列活动……中心工作一个接一个,大家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2008年也是时评界频繁交流的一年,这一年的下半年也将由广州日报社理论评论部承办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理论评论年会。在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戴玉庆社长、李婉芬总编辑就参加有关《广州日报》时评的座谈会,并对改进评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接着广州日报又盛邀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的专家来广州研讨,共同探讨中国时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搜时评、览时评、说时评、选时评、写时评、编时评,日日夜夜念着想着时评的这个小小的群体,对中国时评的实践和探索这个大题目却有着特殊的亲身感受。

这本《中国时评》也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虽然处在工作繁忙期,撰稿的时间又很紧,但是大家深感工作和研究对门对路,有许多感想和思考要表达出来。多少次大纲的碰撞、研讨和修改,多少个案例的收集、比较和讨论,大家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学习和升华,再将沉淀了的思想和观点的精华落笔到书稿中。撰稿人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擅长以哲学的思维和逻辑解读新闻,以手术刀式的洞察力解剖社会现象;有的稳重严谨、落笔犹千斤,但却文采飞扬、行文似流水;有的评论激情与理智相互辉映,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有的自读大学时便开始尝试时评写作,现在经不断磨炼力求写出有思想价值又有风格特点的时评,等等。

按本书备章的顺序,撰稿人是:顾涧清(绪论)、吴红林(第二章)、徐锋(第三章)、薛世君(第四章和第七章)、谭敏(第五章和第九章)、王文琦(第六章)、李龙(第八章和第十章)、曾佳(后记)。全书由顾涧清、陈学工和曾佳编审。限于时间和水平,本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不少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和同行的内部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广州市社科联李明华主席、谢天祯秘书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在此深表谢意。

编著者

2008年9月

内容摘要:

  《中国时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共同策划和团队制胜的产物。搜时评、览时评、说时评、选时评、写时评、编时评……《中国时评》撰稿人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擅长以哲学的思维和逻辑解读新闻,以手术刀式的洞察力解剖社会现象;有的稳重严谨、落笔犹千斤,但却文采飞扬、行文似流水;有的评论激情与理智相互辉映,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有的自读大学时便开始尝试时评写作,现在经不断磨炼力求写出有思想价值又有风格特点的时评,等等。  以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以学术观点解读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特色,以跨学科分析为工具,以社会科学普及为目标,此为本丛书的宗旨。  丛书设计之初,编者曾打算按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分别编辑一本普及著作,但学术界的很多朋友建议我们不要那样做,他们主张学术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现实和普罗大众更好,加上各地出版社都出了不少分科的普及读物,我们就决定采取目前的形式。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时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
9787306030696
《中国时评》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时评是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09.9-53 的主题关于 时事评论-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