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
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封面图

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

伍莉, 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明清云南藏缅语民族之间及周边其他民族之间复杂而又精彩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介绍:

伍莉,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教师。1973年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1991年考入云南大学档案学系,1995年考上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研究生,1 998年毕业并获得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云南民族大学工作。2001年考上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万永林教授,2006年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民族关系史。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时期云南罗罗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明代云南罗罗的民族关系

一 明初云南罗罗土官归附授职

二 汉罗杂居区形成

三 明朝中后期对云南罗罗土官的改土归流

(一)寻甸府的改土归流

(二)广西府的改土归流

(三)武定府的改土归流

四 云南罗罗土官的反明斗争

(一)越州土酋阿资的反明斗争

(二)寻甸府与武定府罗罗联合反对流官统治的斗争

(三)武定府罗罗反对流官统治的斗争

(四)普名声、沙定洲反明

附:明代滇东北地区罗罗的民族关系

一 明王朝平定乌蒙、乌撒、东川、芒部的过程

二 明王朝的统治措施

三 明王朝对土官纠纷的军事干预

(一)芒部改流与废流

(二)平定东川阿堂之乱

(三)平息沾益、乌撒二土司之争袭

四 明代滇东北地区各民族起义

第二节 清代云南罗罗的民族关系

一 宁州禄昌贤、新兴州王耀祖等罗罗土官的反清斗争

二 清朝对元江鲁魁山罗罗的改土归流

三 清朝对滇东北地区罗罗的改土归流

(一)土官危害

(二)筹划改土归流

(三)改土归流过程

(四)改土归流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四 清朝末年李文学起义

第二章 明清时期焚人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改土归流与焚人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 明王朝对焚人地区的统治措施

二 明清时期焚人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节 汉族移民与焚人地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一 军屯移民

二 民屯、商屯移民

第三节 儒学教育体系发展完善

一 地方官学的发展

二 书院、社学、义学的发展

第四节 焚人社会的巨大变迁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一 焚人士人进入了封建国家的官僚体系

二 封建地主经济在焚人地区进一步发展

三 焚人社会风俗的变迁

……

第三章 明清时期磨些的民族关系

第四章 明清时期滇西北地区古宗、西番的民族关系

第五章 清代粟粟、怒人、俅人的民族关系

第六章 明清时期峨昌、“野人”的民族关系

第七章 清代攸乐的民族关系

第八章 明清时期和泥、倮黑的民族关系

结语:明清时期藏缅语诸族民族关系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是云南藏缅语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藏缅语各族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的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云南民族关系的缩影。也正因为如此,写作这样一部专著,有着很多的困难。
但伍莉同志知难而进,用5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成了《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一书,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调查材料为主要依据,对明清云南藏缅语民族之间、藏缅语民族与其周边其他民族之间复杂而又精彩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较为透彻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论述了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藏缅语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与汉族相互离不开的生动史实,进而分析指出了明清时期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综观全书,用力甚勤,资料翔实,分析透彻。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为推进藏缅语民族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当然,因为藏缅语民族分布甚广,因而只从云南的角度来研究云南藏缅语民族的关系,难免会有不足。因此,希望伍莉同志以此书为起点,扩大研究范围,从西南乃至全国的角度来看云南藏缅语诸民族的相互关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既是我的希望,也算是我们的共勉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22051027
《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昆明出版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80.74 的主题关于 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研究-云南省-明清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