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8.0
本书将名家学派置于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趋势中,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起源和发展脉络;对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的思想予以分别解读,展现名家四子各自的思想特色,揭示名家哲学的发展脉络;从比较的视域分析名家与儒、道、墨、法等主流学派哲学的异同;将名家四子思想视为一个整体,考察名家哲学中的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语言哲学思想。总结名家哲学的理论特质和价值,考察名家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消亡的原因,并阐释名家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
名家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
二 名家研究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三 名家研究中的几种方法和思路
四
对名家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研究内容、范围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名”的自觉与名家的产生发展
第一节 先秦名辩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心问题
一 名辩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名”的起源与名辩思潮的中心问题
第二节 先秦哲学中“名”之内涵嬗变
一 “名”的自觉与“名学”的产生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
名家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
二 名家研究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三 名家研究中的几种方法和思路
四
对名家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研究内容、范围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名”的自觉与名家的产生发展
第一节 先秦名辩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心问题
一 名辩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名”的起源与名辩思潮的中心问题
第二节 先秦哲学中“名”之内涵嬗变
一 “名”的自觉与“名学”的产生
二 “名”的超越与抽象
三 “名”之形上性和独立性的确立
四 政治“正名”的复归与先秦名学的终结
第三节 名家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一 先秦是否存在名家学派
二
名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三 名家的派别考察
第二章 名家四子哲学思想探赜
第一节 邓析“刑名之辩”的哲学致思
一 邓析与《邓析子》考辨
二 “两可”之说
三 “刑名之辩”与《邓析子》中所体现的名实观
第二节 惠施“历物之意”的哲学意蕴
一 惠施考辨
二 “善譬”的方法论思想
三 “历物十事”解析(上)
四 “历物十事”解析(下)
第三节 尹文“形名”哲学思想探析
一 尹文及《尹文子》考辨
二 “形”、“名”相分
三 “名法”与“正名”
第四节 公孙龙“离坚白”哲学思想发微
一 公孙龙及《公孙龙子》考辨
二 “名”与“实”
三 “白马非马”
四 “离坚白”
五 “二无一”
六 “物”与“指”
第三章 比较视域下名家与各家哲学的关系
第一节 名家与儒家比较研究
一
名家四子与儒家的关系
二 苟子对名家思想的双重态度
三 儒名“正名”思想之差异
第二节 从庄惠之争看道家与名家思想的异同
一 “道”、“物”与存在之争
二 “知”、“乐”与认知之争
三 “齐物”、“合同”与方法之争
四 “逍遥”、“泛爱”与人生观之争
五
从庄惠之争看道家与名家的异同
第三节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訾应
一
“名”、“实”之争
二
“离”、“盈”之间
三 “同”、“异”之辩
第四节 名家与法家比较研究
一
法家“刑名”思想之内涵
二 名家思想对法家的影响
三 名法两家“正名”思想的异同
第四章 现代哲学视域下的名家哲学问题
第一节 名、实二元存在论
一 概念与实在
二 现实与潜在
三 个体与共相
四 名、实共存
第二节 主客二元的认识论
一
认识的主体意识
二 从感官经验到理性思辨
三 思想的客观性
第三节 理性思辨的方法论
一 察、辩的复合方法论
二 “两可”的辩证思维
三
抽象概念分析法
第四节 分析的语言哲学
一
对语言问题的自觉
二 名的符号特征
三 语言与意义
第五章 名家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历史命运
第一节 名家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 反常识的怀疑论立场
二 非伦理、非实用的外在超越性
三 重“知”、求“真”的客观主义立场
四 重“分”的理性思维方法
第二节 名家哲学的历史命运
一 名家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 名家哲学消亡的原因
三 名家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先秦名家哲学研究》将名家学派置于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趋势中,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起源和发展脉络;对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的思想予以分别解读,展现名家四子各自的思想特色,揭示名家哲学的发展脉络;从比较的视域分析名家与儒、道、墨、法等主流学派哲学的异同;将名家四子思想视为一个整体,考察名家哲学中的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语言哲学思想。总结名家哲学的理论特质和价值,考察名家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消亡的原因,并阐释名家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