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本原
教养的本原封面图

教养的本原

李景林,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首先探讨了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分三篇分别就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进行了说明,进而突出了作者的主要见解。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绪论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上篇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

第一章“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第二章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第三章性与天道的形上学

一、性相近,习相远

二、《易传》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传》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人与仁道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二、文质

三、忠恕

四、“克已复礼为仁”

第五章心知论

中篇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第六章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第七章《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二、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以情应物

四、“明明德”释义

第八章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诚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第九章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一、“贵心”说的提出

二、天德论

三、心、气论

下篇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第十章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第十一章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一、性以情显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第十二章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一、气与才

二、养气与知言

第十三章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二、心、性关系

三、天人关系

结语

附录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本书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出土文献,阐明了孔子至孟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发展脉络,追本溯源,对儒家人性、心知、性情、身心、心物、天人诸观念作了返本、澄清的工作、并在其动态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整体关联中揭示了其异于西方义哲学观念之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尤其具体透辟地阐析孔孟据中道理性和人文教化以建立其形上学的价值实现方式及其思想意蕴。本书作者以“教养的本原”这一识度,把儒学和传统文化的阐释,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使之由旧史籍转出新义,突破成见,对上述诸问题多提出不同流俗的新诠释,给儒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很多有益的启示。【作者简介】  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系任教。1991年起师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研读先秦思想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儒学、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仪礼译注》(合著)、《中国哲学史通》(合著)等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教养的本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京师哲学文库
9787303105809
如需购买下载《教养的本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教养的本原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05 的主题关于 儒家-心(哲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