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
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封面图

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

王春霞, 刘惠新,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浙商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关于中国近代商人与慈善活动的研究,至今尚无专门著述问世。本书由八章组成,分门别类地阐述了浙商参与慈善的主要活动及特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现状述要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浙商与宗族、梓里慈善活动

第一节浙商与宗族慈善活动

一、明清时期浙商与宗族慈善活动

二、近代浙商与宗族慈善活动

第二节浙商与梓里慈善活动

一、日常救助

二、灾荒赈济

三、预防灾害

第二章浙商与善会善堂的慈善活动

第一节明清时期浙江善会善堂的兴起

第二节晚清浙江绅商与善会善堂

一、浙江绅商阶层的兴起

二、浙江绅商与晚清善会善堂的恢复

第三节浙商与家乡善会善堂的变迁

第四节旅外浙商与当地善会善堂

第三章浙商与义赈

第一节浙商与义赈的兴起

一、胡雪岩与义赈的产生

二、经元善与义赈

三、浙江善堂与义赈

四、义赈的进步性

五、义赈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第二节浙商与义赈的发展

一、陆树藩、严信厚与“庚子之变”难民救济

二、沈敦和与“日俄战争”难民救助

三、沈敦和与红十字会救济

四、天津浙商与长江水灾义赈

五、浙商与华洋义赈会

六、浙商与国际援助

第四章浙商与近代公益事业

第一节浙商与近代教育事业

一、南浔

二、宁波

三、浙江其他地方

四、旅津浙商

第二节浙商与公共设施建设

一、修桥铺路与市政建设

二、社会秩序

第五章浙商的会馆、公所与慈善活动

第一节浙商会馆、公所的兴起

第二节浙商会馆、公所的慈善活动

一、施棺助丧,设置义冢

二、周恤贫孤,施医给药

三、赞襄寒士,创设义学

四、赈济闾里,服务社区

第三节会馆、公所的衰落与演进

第六章浙商与同乡会的慈善活动

第一节浙商与浙籍同乡会的兴起

第二节同乡会的慈善救济活动

一、职业介绍与遣返

二、日常生活救助

第三节同乡会与社会公益事业

一、兴办教育

二、改良风俗

第四节同乡会的桑梓之情

一、赈济灾害

二、建设家乡

三、为民请命

第七章浙商与商会、同业公会的慈善活动

第一节浙商与商会的慈善活动

一、救灾救济

二、处理突发事件

三、地方公益

第二节浙商与同业公会的慈善事业

一、同业内的慈善公益活动

二、同业外的慈善公益活动

第八章浙商与抗战期间上海的难民救济

一、上海市救济委员会

二、上海市商会

三、同乡会与会馆、公所

四、上海难民救济协会

五、竺梅先与国际灾童教养院

结语浙商参与慈善活动初探

第一节浙商参与慈善活动的客观因素

一、天灾人祸加重

二、社会问题增多

三、政府奖励捐输

四、浙商财力雄厚

五、西方影响加深

第二节浙商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观因素

一、儒家传统

二、佛教信仰

三、乡土之情

四、交换所需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了近代浙商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主要活动和特点。  从施善对象看,近代浙商首先考虑的是血缘亲属,其次是地缘的邻里、乡亲,再次是业缘的同事,最后才是陌生人。  从施善形式和内容看,既有零散的个人慈善活动,也有规模化的近代组织行为;既保留了传统的慈善内容,也发展了近代意义的慈善公益事业。  从施善理念看,人道主义思想旗帜的高举、操作中的“教养并重”、慈善组织管理的民主化、近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运用,等等,展现了传统慈善活动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的轨迹。  总之,近代浙商进一步突破了“在商言商”的传统,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体现其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这些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一端。  本书主要由绪论、主体内容、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主体内容共由八章组成,一分门别类地阐述了浙商参与慈善的主要活动及特点。在各章节的排列顺序上,仍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现了近代浙商慈善活动由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由封建色彩浓厚向近代形态转化的进程。  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因浙江宗族组织发达,多以村庄为单位聚居,族内慈善活动也有较长的历史渊源。近代浙商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善德观念,首先参与了对宗族和梓里的各项慈善活动。表现形式即为族田、义庄、宗祠、族学等的创建和乡里救济等。  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浙商与善会善堂慈善活动的关系。传统的善会善堂组织和活动是配合小社区的发展,照顾小社区的需要和稳定,多具有畛域之见和宗族性格。近代浙商资助、创办的善堂不单处理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而且打破传统善堂的畛域、宗族和功能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性,其中有些已开始演变为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晚清浙江绅商参加的义赈活动。由于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清王朝已经不可能对频繁发生的灾荒进行大规模的救济,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绅商开始大规模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义赈。浙商与近代义赈的兴起和发展都紧密相关:胡雪岩、经元善发起最早的“丁戊奇荒”义赈,开启了民间救灾的新模式;陆树藩、严信厚的“庚子之变”的难民救济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朱葆三、王一亭在20世纪20年代的义赈中与国际合作,并诞生了中外合作的常设机构华洋义赈会;浙商甚至还参与了对于国际灾难的义赈活动。  第四章对浙商在近代教育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贡献作一梳理。由于浙江地居沿海,与外人接触较多,自然的在思想上较为开放,能接受新观念,再加上浙江文风鼎盛,素有捐资兴学的传统,故浙省新学的兴起较他省为迅速普及。此外,近代浙商在市政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浙商的会馆、公所这类组织的慈善活动。助丧、襄学、施医、济贫是会馆慈善事业中四个主要方面,有的会馆还参与了当地的公益事业。  第六章主要论述了浙籍同乡会的慈善公益活动。浙籍同乡会中,商人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其所举行的各类活动也大多有赖于浙商之力。同乡会的社会救济活动主要包括帮助职业介绍、遣返同乡、救济赈灾和医药卫生等。此外,同乡会慈善功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的情况,积极参与家乡的各项救济、公益活动,以此促进家乡的稳定与发展。  第七章第一节以浙商主要参与的上海、杭州商会为例,阐述了近代浙商以商会为平台进行的各项慈善、公益活动。第二节主要梳理了以浙商为主的同业公会的各项慈善公益活动。从历史渊源上讲,近代同业公会大多数是由旧会馆、公所改组而来的。因而同业公会继承与发扬了会馆、公所的同业慈善公益组织的角色。同时,作为近代商会的下属组织,同业公会也参与了商会的各项慈善公益事业。  第八章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浙商团体和典型个人的难民救济活动,并对其重要作用和贡献作了客观的评价。  结语部分通过对浙商积极广泛地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总结了近代浙商的人文精神以及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也通过对交换理论的运用,表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浙商的慈善行为首先考虑血缘亲属(家族),其次扩展到地缘的邻里(包括当地的善会善堂),再次是朋友、同事(会馆、公所同人),最后才是陌生人(义赈、同业公会和商会)。这一逻辑,对全国范围内近代商人与慈善事业关系的研究,可能也是适用的。  其次,在浙商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中,传统慈善活动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如近代慈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的兴起、操作中的“教养并重”,慈善活动的社会组织化,慈善组织管理的民主化,近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运用以及近代公益事业的兴起,等等。因为近代浙商人作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能够接受社会新思想和新兴事物,从而推动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最后,我们认为一方面,经济力量的增强使商人阶层开始突破“在商言商”的传统,力求在社会事务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凸显其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反映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兴起的一端。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对此意义做过高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的失职和权力的空洞,商人阶层的崛起,只是暂时性地补充了这个空洞。随着社会秩序的正常化,慈善事业的发展必将走上自己的轨道,对社会保障系统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浙商文化研究丛书
9787500476382
如需购买下载《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浙商与社会慈善活动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32.1 的主题关于 商人-慈善事业-研究-浙江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