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话
北京土话封面图

北京土话

齐如山, 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八年抗战期间,作者凭记忆和生活经历,收集了北方方言及北京土话2000多条。可作为我们了解地方方言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凡例

第一章名词

第二章动词(上)

第三章动词(下)

第四章形容词及其他

第五章成句

词目汉语拼音索引

编后记

前言

大盖人一生遇到烦闷的时候,能够解除的事情最好是闭户著书。但是,我于真正学问合那救国救难的文章、经济等等,是一点也不知道,就想有这样的著作也无从下笔。想把关于戏剧的事情再写出点来,以公同好,而手下一本参考书也没有,写出了几种也觉太空,没什么价值。没有法子,于是乎写了这一本书。写的时候本不过是借以解闷,没什么意义在里头,更不值大雅一观。但是写完以后,再这们一想,却也有点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的文字语言,不过都是表现人的思想、传达人的心情的。做文章稍差的人,他的文章传达心情的能力便不充足,别人看着也不动心。可是,会行文的人便能够把思想充分地传达出来,使他人看着格外的提神起劲。这是什么原故呢?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用典故字眼乃是最要之点。因为一用典故字眼,则原有典故字眼四外八方、前前后后的情形精神,都连带的吸收了来,以助本文的精神气势,故较比不用他的文章,显着好得多。再往细微里头一追究,典故合字眼又是一事,因为既名为字眼,便是从前有人用过的,所以与典故性质没什么分别。大盖是,明用的,就是典故;用久而不显的,便算字眼就是了。这样文字虽然能够传达人之心情,但若想真懂这种文字,则非真知道这些典故字眼的来源及情形不可,否则便不能知道该文字的好处。以上说的是文章。

至于俗话的情形也是如此。说话时,若想有精神有力量,也必须用典故字眼。什么是典故呢?就是社会中常说的谚语。若能一套话中加上两句,则不但显着话的理由充足,且显着有精神而容易感动人。什么是字眼呢?就是人人口中常说的名词字句。听话的人也必须要先把这些名词字句的来源情形,都详细的明白了之后,才能把他话的精神彻底的了解。这种名词字句,各处有各处的特别不同。倘到某一地方而对于该地方的这些字眼不真明了,则该地方言语的精神便不能彻底的了解。这还只就言语来说。倘不到各处去,似乎便可不必研究他;但有一件,到看书的时候,可就难免遇到这种情形了,若光看文言或普通语体的书籍,还没有很大的关系;若一看各处方言的书,那就非明了该处土话不可了。如上海的“怪得来”(■地牙切)、北京的“三清子”等等这些字眼,若想用他处的一句话来代表他,简直的是没有办法,就是勉强用上一个字眼,恐怕也不能把他的真精神形容出来。各乡各城这类的字眼都很多,不信请看一看各处方言的小唱本,就知道了。因为这些小唱本,地方性太大,所以这路字眼特别的多,因为不用他就不能把各该言语的真精神描摩出来。所以如果不真懂他,则该唱词的真义便领略不到家。各处的方言都是如此,北京也不能例外,且是情形更为重要。

各处方言的书籍,如广东的粤讴,昆腔的苏白等等,虽然很多,但尚非人人必读之书。而北京土话因有帝都的关系,所以用的尤多。即如《红楼梦》一书,都是用的北京话,不但人人要读,且已风行世界。其余如《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等书,也是用北京话,看的人也很多。但是看书的人若不能将书中的土话字眼彻底明了之后,则书中的意味精神断不能十分的了解。他所用的专门名词暂不必说,就是极平常话,看着好像极普通,其实也有他特别的意味,特别的地方性。比如《红楼梦》中第十六回,凤姐对薛姨妈说“可不是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长姐看见程师爷之后说,“这是怎么话说呢”,《品花宝鉴》第十一回荷珠摇头说道“不稀罕”,等等的这些句子,乍一看,仿佛平平无奇,其实他真正能够把各该人的心思神气描画的出来。这些句子虽然很普通,各处都有,但各处用他的性质各有不同,这可以叫作地方性。

大致这种情形各国皆然。比方按最浅近的“先生”这个名词来说,英文日mister,法文日monsieur,德文日Herr等等,都译作中文的“先生”。其实以上三个字普通的用法自然相去不远,但往详细里一追究,是各有各的精神分量,用法不同的地方确乎很多。即此便可知道,各处的方言是非详细研究不可的。

至国内各地方方言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能合各国比,但也有他要紧的用处,如欲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恐怕也非从此入手不可;况若遇因骂詈而起诉讼的案子,则推事律师等尤非把该骂话的分量详细明了之后,判断不能公平,不能合理。照这样的说法,各处方言的名词字句,关系岂不很重要呢!

至于我这本书里头的材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这样的价值,那就不敢说了。好在我写这本书的宗旨目的是为的解闷。倘有不怕牺牲宝贵的光阴的先生们肯看他的时候,那只好也就把他作一种解闷的材料就是了。

后记

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往往感受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文风乡土文学之风,“北京土风”。且别不信这北京土风,如果不是对北京方言土语极其熟悉,或者不是极擅表达,那都是了不了的(这“了不了”,就是北京土话)。

汉语学之不易,方言弄懂更难。至于指出个东西南北,排出个一二三四,写出《北京土话》个样儿的书,就更不简单。齐如山当年与北京各层人物广泛交际,有了对北京历史、民俗、风物,尤其对语言的入微观察,才能写出《北京土话》这本书。而且其2500多条目,也不是日积月累就算完事,他重视来龙去脉的辨证考量,更讲究字词声韵的训诂推敲。

写作背景也不妨交代给读者。据《齐如山回忆录》,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齐先生不想逃走,又决不做汉奸,东躲西藏无奈之下“拿定主意”自己把自己锁在家中。“我在那八年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于一个旧式家庭不出阁的大姑娘,在炕头儿上坐了八年。”一个生来“好交游爱说话”的齐如山如何是好?他自有高招。“对于各种事情,早想把他纪录出来,但没有这些闲空,如今闷在屋中,不能出门,正好借此解闷”,于是就成全了《北京土话》(时名《北平土语》)。

齐如山自评《北京土话》也说,“虽然这些话,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若想写文字,形容各地的情形,则非用此写不真切”。这话见于《齐如山回忆录》中《闭户著述》一节;《北京土话》本序说得更为切中要义,读者自可琢磨。换一个角度,这部基于入微观察的《北京土话》,对于研究老北京变迁,对于参与当今社会生活,实属更有意义,而非作文造句之可比。

1945年入秋齐如山写罢,迄1948年岁末他离京去台,该书虽早誊清,书稿却匆匆留在北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79年出版《齐如山全集》时,此书未收入。台湾《齐如山全集》之后,北京燕山出版社曾搜求《北平土语》钞件出版(即《北京土话》),显然对《北平土语》钞件做了相当不少的条目删除以及词语调换工作,这当然是出于美好的心意,我们却遗憾于少了原汁原味的感觉,遮了“花粉化石”的况境。直率说,这也是我们穷搜写本为依据,尽复“土语”之衷曲。至于书名,若说贴切,《北京土话》就是他了!北京同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况且那时“北京人在纽约”,今天“纽约人来北京”,《北京土话》拿来不就是“指北针”吗?

齐如山离开北京时已是古稀之年,他本身就是北京活字典,而这部《北京土话》烂熟在心,大致比北京人还北京人吧,因为书中如“相付”“爽来”“棱缝”“日古”“懈活”“左性”,如“狗阴阳”“毛搭撒”“两掰喽”“一道汤”,如“假不指着”“伏地扣子”,如“■着线头了”“乱打葫芦锤”等等等等,北京老姐妹兴许凑合,北京小伙子多半要懵。可是,这么有趣的书,却有不小的缺点,最突出的是本书条目架构不科学,总起来他按词类(不是按词义)大致分篇,各篇词序又从一字递增排到八字,致读者很难检索。他也自知查找不易,提供一个《词目笔画索引》;但是,“土语”常常没有严谨照应的汉字,例如“这床真ge.leng”,这ge.leng怎么能索引出来?他又不是按音序的排法。本书材料之丰富固为他书所不及,但这个缺点不克服或不减轻,该书的工具性便大打折扣。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编制了《词目汉语拼音索引》。这个索引表除了按音节检索词条题目的一般办法,还开放正条(近1800目)的局限,从条目释文中择要地遴选“附目”780余条,分别附在正目之侧。这样就更为便与读者,也更为惠及读者。不过,北京方言并不等于普通话,这个索引是《北京土话》的索引,与现代汉语词典的索引是不同的。它的用法详见表前凡例,大致一,如查前述“ge.leng”,在《索引》G部依音序索至“革棱”,然后按目后页码检阅;又如“这事不jie手”,可在J部查到“隔手”然后看正文:“做事可直接、不隔他人者,曰‘不隔手’……隔,读如皆,北方古音也。如‘隔扇’曰‘皆子’。”二,土话中许多词面目模糊,不少词声音含混,齐如山故常假借他字,恐言不切,又注述读法,仍以G部为例,其中“跟节”,正文:“跟,读上声。”因此“跟节”排在“跟(gen)您告假”、“哏(gen)”等条目之后;又如“喜忺”,一读xihfan,一读xixian,就编排在X部两位置,两“喜忺”之间排有“稀”“嬉”打头的词;再如“恐怕”,“恐”kong、peng两读,则分编在K、P两部。兹不赘述。应当提请留意的是,编辑出版这么一部类于“工具”的书,绝没有语言文字“复旧”的观念,更不愿把“俗语”中非“风俗”之“庸俗”取用于今。此外,“繁体字”“异体字”业经简化或废除,乃文字改革之劳苦功果,也不容许因“温故”而“废新”。在本书中,齐先生原作有大量繁体字、异体字,有的引自字书、韵书,有的属于意义上形式上的刻意处理,有的则是特与读者商讨,编者都不便改动;他还大量借字,如“呲”用了“疵”,“佝偻”用了“彀喽”等等,编者虽然尽可能做了注说,还要恳请大家用字不忘“规范”。找到齐如山元本的《北平土语》,曾是编者挥之不去的心事,的确吃过“穷搜”的苦头。但不想“踏破铁鞋无觅处”,齐如山外孙罗永(齐香之子)伉俪听说后,连忙驰驱京畿,烦湘善表姐(齐长之女)倾箱倒箧,才把齐如山抗战八年条积目累的《北平土语》最终交到了我们手中。这是一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梳细理过的钞稿,抄写之后又辛苦拾遗不少。捧来既感受着齐老先生当年著述之苦之乐,又感动于齐家诸翁诸媪昔时保护之忧之难,因此对于先生当年未及收入书中的条目(齐如山暂记为“散条”),我们分门别类,一一做了归位。第三章《动词(下)》被焚于文革劫难,今天只好将幸留目录收入正文对待。其实,齐先生早年所著《故都琐述》《歌场趣谈》等书,时乱中均遭毁灭,亦诚可惜。《土话》著中且复引为参见读本,结果“欲参不见”,无奈极了。对此,本书特约编辑不揣浅陋勉为脚注,谨同读者揣摩,还请不吝赐教。述及此,更觉齐如山作为人文学者在史料搜罗方面不遗琐细,很有道理;那么有一些土话中的土话、俗语中的俗语,既然在回顾、考据上留而有用,留来又有何妨?又,所赘《词目汉语拼音索引》,由本书特约编辑编制。作者凡有字音读法做了注解的,编制《索引》时都一一切实排列到位;字音读法凡未注解的则循例普通话而不另作主张。道理很明显,“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句北京土话却可能有种种不同腔调,唯谁马首是瞻?作者齐如山。但是,由于编制者水平有限,这个《索引》则谬误必在,诚祈方家教正。本书在编辑出版程序中,得到齐如山女儿齐香指导和协助。齐香,著名教授,罗大冈先生夫人,于去年五月二十五日在京仙逝,享年九十五。借此志哀。编者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内容摘要:

  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往往感受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文风乡土文学之风,“北京土风”。  本书是一部类于“工具”的书,绝没有语言文字“复旧”的观念,更不愿把“俗语”中非“风俗”之“庸俗”取用于今。此外,“繁体字”“异体字”业经简化或废除,乃文字改革之劳苦功果,也不容许因“温故”而“废新”。在本书中,齐先生原作有大量繁体字、异体字,有的引自字书、韵书,有的属于意义上形式上的刻意处理,有的则是特与读者商讨他还大量借字,如“呲”用了“疵”,“佝偻”用了“彀喽”等等,并尽可能做了注说。  日寇侵华,北平沦陷,齐先生藏进裱褙胡同,写起《北京土话》。著述八年,为什么?他说“为的解闷”:笔在灯影婆娑下,夜在域池风雨中……  故人不在了。土话留下了。  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漫漫着翻,细细着读吧去揣摩那余音绕粱,去感受那美意延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北京土话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齐如山作品系列
9787538280449
如需购买下载《北京土话》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辽宁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287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北京土话是辽宁教育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72.1 的主题关于 北京话-俚语-汇编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