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封面图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

邵龙义, 杨书申, 赵厚银, 李慧, 著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56.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北京市居室及校园公共场所室内为例,分析了室内PM10和PM2.5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能谱等单颗粒分析方法揭示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微观形貌类型及其来源;利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测定了不同污染源和不同类型的居室室内PM10中化学元素的质量浓度,同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室内大气中PM10样品重金属元素组成特征;最后还通过质粒DNA损伤评价研究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潜在的健康效应等。

书籍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意义

1.2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1.2.1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研究

1.2.2 室内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析

1.2.3 室内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1.2.4 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表征方法

1.3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室内PM10及PM2.5的污染水平

2.1 研究工作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采样设备的选择

2.1.3 采样滤膜的选择

2.2 北京市居室室内颗粒物污染水平

2.2.1 北京市市区和郊区室内PM10的污染特征

2.2.2 室内PM10质量浓度变化原因探讨

2.3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污染水平

2.3.1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3.2 校园室内昼夜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对比

2.3.3 校园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2.4 小结及建议

2.4.1 小结

2.4.2 控制室内PMio污染的建议

3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微观形貌及来源分析

3.1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及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3.1.1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的结构与原理

3.1.2 扫描电镜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3.2 居室室内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微观形貌

3.2.1 样品制备

3.2.2 居室室内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主要单颗粒类型

3.3 北京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居室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1 郊区吸烟和无吸烟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2 市区吸烟和无吸烟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3 同一家庭厨房、客厅的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4 不同燃料燃烧产生的PM10的微观形貌对比

3.4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时空变化及来源分析

3.4.1 图书馆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3.4.2 餐厅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3.4.3 白天和晚上室内PM10微观形貌类型及变化规律

3.5 PM10中典型单颗粒的微区成分分析

3.5.1 实验设备的选择与样品的制备

3.5.2 烟尘集合体的微区成分

3.5.3 球形颗粒的微区成分

3.5.4 矿物颗粒的微区成分

3.5.5 生物质颗粒的微区成分

3.5.6 不可识别的颗粒的微区成分

3.6 小结

4 居室及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1 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分析

4.1.1 样品信息

4.1.2 大气颗粒物图像分析基本步骤

4.2 不同燃料燃烧排放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2.1 燃柴、燃煤、燃气排放室内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

4.2.2 燃柴、燃煤、燃气排放室内PM10的体积-拉度分布

4.3 居室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3.1 市区居室室内/外冬季和夏季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

4.3.2 市区居室室内/外冬季和夏季PM10的体积-粒度分布

4.3.3 郊区居室室内/外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

4.3.4 市区和郊区居室室内/外PM10的数量粒度及体积-粒度分布对比

4.4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4.1 冬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2 春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3 夏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4 秋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5 不同季节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比较

4.4.6 昼夜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比较

4.5 小结

……

5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中化学元素组成特征

6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基于DNA氧化性损伤评价的毒理学研究

7 颗粒物物理特征的分形表征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人们平均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每天呼吸的空气绝大部分来自于室内。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以北京市居室及校园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为例,分析了室内PM10。和PM2.5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能谱等单颗粒分析方法揭示出可吸人颗粒物的主要微观形貌类型及其来源,结合图像分析及分形维数提出不同类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测定了不同污染源和不同类型的居室室内PM10。中化学元素的质量浓度,并利用富集因子法进行了颗粒物的源解析,同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室内大气中PM10。样品重金属元素组成特征;最后还通过质粒DNA损伤评价研究了可吸人颗粒物的潜在健康效应等。全书数据翔实、内容丰富、方法先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可供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环境化学及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2954642
如需购买下载《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气象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 24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是气象出版社于2012.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513.31 的主题关于 室内空气-空气污染-粒状污染物-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室内空气-空气污染-粒状污染物-毒理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