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间”
文本之“间”封面图

文本之“间”

伍晓明,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5.0

书籍简介:

本书收集伍晓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历年所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主要论域包括中西哲学比较、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及对鲁迅思想的哲学考察。代表性文章有《“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或,莱维纳斯与孟子》和《“若保赤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等。

书籍目录:

实与名

解构正名

一、(无)解(之)题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构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构

五、名何以可“僭窃”?

六、正

实与名

解构正名

一、(无)解(之)题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构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构

五、名何以可“僭窃”?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结(之)论

言与道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一、引 言

二、《论语》中的论辩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

四、“予欲无言”

五、“巧言乱德”

六、“佞人殆”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

九、结论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情与性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

情与人性之善

上篇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实)情”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

下篇恻隐之心与人性之善

一、从“不忍人之心”中之“忍”说起

二、忍与“不动心”

三、我作为必然要为他者忍痛而又“不忍”他者之痛者

四、“具(有)(身)体”的恻隐之心

五、恻隐之心作为“感(觉)”与“(感)情”

六、“性无有不善”莱维纳斯与孟子,或,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

同与和

思和

一、和之思念,和之思考

二、出于分、别、离、异又欲结束分、别、离、异之和

二、宰夫之和:和的一种模式及其问题

四、至大无外之同

五、另一种和:相应与应和

六、由这样的和而至另一种同

父与子

“若保赤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

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

二、“以天下为一家”的伦理意义:“百姓有过,在予一一人”

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家伦理关系的两面性

四、天子一家长与子民之间的“不平等”

五、有关公正、法律和制度之基础的思考

六、从“君—主”到“民—主”?

有与sein

汉语语境下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有——存在”

二、“sein”的汉语翻译

三、从现代的“存在”(Sein)回到传统的“有”

四、汉语之“有”的独特之处

五、“有”与“Sein”

失之交臂?

牟宗三与海德格尔的哲学遭遇

一、追求“道德的形上学”的建立

二、人必须是上帝:“智的直觉”与物之朗现

三、牟宗三与海德格尔:失之交臂的遭遇

人与我

他者“的”迫害——鲁迅与莱维纳斯

一、引言:中国的现代性——渴望“人各有己”

二、诞生于他者之迫害中的己

三、普遍的吃人历史与吃人现实

四、妄想中的洞见

五、菜维纳斯所讲的关于我与他者的哲学故事

六、对弱肉强食意义上的“吃人”的批判

七、在鲁迅的狂人之后找回“仁/人”

我之由生向死与他人之无法感激的好意——重读鲁迅《过客》

一、那似路非路者

二、暧昧的黄昏

三、遭遇:问题的开始?

四、既已为(过)“客”,焉能无“主”(人)

五、偶然的必然

六、决定:因/为他者

七、那感激不了的好意

八、危险的纠缠,沉重的背负

九、“生”之“命”:那无声的催促与叫唤

十、他者:我之“定命”

十一、走向/超越我之死

史与事

文学“史”可能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伍晓明著作的《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在各章中虽然题跨古今,内容各异,但皆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尝试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读中国古代与现代传统,从而使其更加开放——向着我们自己,向着我们的文化他者。在德里达与勒维纳斯等西方思想的启发下,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汉语文化的当代处境。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面对中国传统的方式与时下所谓“国学或有不同。对于希望听到不同声音的读者,书中的论文或有一定的才考价值。

编辑推荐:

     伍晓明著作的《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之所以将这些论文结成一集,是因为它们尽管内容各异,题跨占今,却皆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尝试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读中国占代与现代传统,从而使其重新开放或更加开放——向着我们自己,向着我们的文化他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文本之“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爱智文丛
9787301204795
如需购买下载《文本之“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 × 13装帧平装
页数 400 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文本之“间”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 的主题关于 哲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