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封面图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7.0

书籍简介:

本书为文化类图书。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醒觉

一.人生之研究

二.一个准科学公式

三.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

第二章关于人类的观念

一.基督徒、希腊人、中国人

二.与尘世结不解缘

三.灵与肉

四.一个生物学的观念

五.诗意的人生

第三章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一.猴子的故事

二.猴子般的形象

三.论不免一死

四.论肚子

五.论强壮的肌肉

六.论灵心

第四章论近人情

一.论人类的尊严

二.近乎戏弄的好奇:人类文明的勃兴

三.论梦想

四.论幽默感

五.论任性与不可捉摸

六.个人主义

第五章谁最会享受人生

一.发现自己:庄子

二.情智勇:孟子

三.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四.“中庸哲学”:子思

五.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第六章生命的享受

一.快乐问题

二.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三.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四.对唯物主义的误解

五.心灵的欢乐怎样

第七章悠闲的重要

一.人类是惟一在工作的动物

二.中国的悠闲理论

三.悠闲生活的崇尚

四.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五.运气是什么

六.美国三大恶习

第八章家庭之乐

一.趋近生物观念

二.独身主义文明的畸形产物

三.性的吸引

四.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五.乐享余年

第九章生活的享受

一.安卧眠床

二.坐在椅中

三.谈话

四.茶和交友

五.淡巴菇和香

六.酒令

七.食品和药物

八.几件奇特的西俗

九.西装的不合人性

十.房屋和内部布置

第十章享受大自然

一.乐园已经丧失了吗

二.论宏大

三.两个中国女子

四.论石与树

五.论花和折枝花

六.袁中郎的瓶花

七.张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旅行的享受

一.论游览

二.冥寥子游

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

一.智识上的鉴别力

二.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

三.读书的艺术

四.写作的艺术

第十三章与上帝的关系

一.宗教的恢复

二.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第十四章思想的艺术

一.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二.回向常识

三.近情

前言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所说的对话,它的形式并不是像报纸上的谈话或问答,或分成许多段落的评论;我的意思是指真真有趣的、冗长的、闲逸的谈论,一说就是几页,中间富于迂回曲折,后来在料不到的地方,突然一转,仍旧回到原来的论点,好像一个人因为要使伙伴惊奇,特意翻过一道篱笆回家去一般。我多么喜欢翻篱笆抄小路回家啊!至少会使我的同伴感觉我对于回家的道路和四周的乡野是熟识的……可是我总不敢如此做。

我并不是在创作。我所表现的观念早由许多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我从东方所借来的真理在那边都已陈旧平常了。但它们总是我的观念,它们已经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它们所以能在我的生命里生根,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一些我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我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我即对它们出于本心的协调了。我喜欢那些思想,并不是因为表现那些思想的是什么伟大人物。老实说,我在读书和写作时都是抄小路走的。我所引用的作家有许多是不见经传的,有些也会使中国文学教授错愕不解。我引用的当中如果有出名人物,那也不过是我在直觉的认可下接受他们的观念,而并不是震于他们的大名。我有一种习惯,最爱购买隐僻无闻的便宜书和断版书,看看是否可以从这些书里发现些什么。如果文学教授们知道了我的思想来源,他们一定会对这么一个俗物显得骇怪。但是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是比在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活。

我的思想并不怎样深刻,读过的书也不怎样广博。一个人所读的书太多,便不辨孰是孰非了。我没有读过洛克(Locke,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Hume,十八世纪苏格兰哲学家)或贝克莱(Berkeley,十八世纪爱尔兰哲学家)的著作,也没有读过大学的哲学课程。在专门技术上讲,我所应用的方法、所受的训练都是错误的,我并不读哲学而只直接拿人生当做课本,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合惯例的。我的理论根据,大都是从下面所说这些人物方面而来:老妈子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厨子的妻子;动物园中一只小狮子;纽约中央公园里的一只松鼠;一个发过一句妙论的轮船上管事;一个在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已亡故十多年了);箱子里所收藏的新闻纸;以及任何一个不毁灭我们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或任何一个不毁灭他自己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所以倒反而不怕写一本哲学书。观察一切也似乎比较清楚,比较便当,这在正统哲学家看来,不知是不是可算一种补偿。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我所用的字句太过于浅俗,说我写得太容易了解,说我太不谨慎,说我在哲学的尊座前说话不低声下气,走路不步伐整齐,态度不惶恐战兢。现代哲学家最缺乏的似乎是勇气。但我始终徘徊于哲学境界的外面。这倒给我勇气,使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创立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一种孩子气的厚脸皮,在大庭广众之间把它们直供出来;并且确信在世界另一角落里必有和我同感的人,会表示默契。用这种方法树立观念的人,会常常在惊奇中发现另外一个作家也曾说过相同的话,或有过相同的感觉,其差别只不过是它的表现方法有难易或雅俗之分而已。如此,他便有了一个古代作家替他做证人;他们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所以我对于这些作家,尤其是对于我精神上的中国朋友,应该表示感谢。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我写这书的时候,他们藉着贡献和忠告,给我以特殊的帮助,第八世纪的白居易,第十一世纪的苏东坡,以及十六、十七两世纪那许多独出心裁的人物一浪漫潇洒,富于口才的屠赤水;嬉笑诙谐,独具心得的袁中郎;多口好奇,独特伟大的李卓吾;感觉敏锐,通晓世故的张潮;耽于逸乐的李笠翁;乐观风趣的老快乐主义者袁子才;谈笑风生,热情充溢的金圣叹这些都是脱略形骸不拘小节的人,这些人因为胸蕴太多的独特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此不能得到正统派批评家的称许;这些人太好了,所以不能循规蹈矩,因为太有道德了,所以在儒家看来便是不“好”的。这些精选出来的同志人数不多,因此使我享受到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这些人物也许有几个在本书内不曾述及,可是他们的精神确是同在这部著作里边的。我想他们在中国总有一天会占到重要的地位,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还有一些人物,虽然比较晦暗无闻,但是他们恰当的言论也是我所欢迎的,因为他们将我的意见表示得那么好。我称他们为中国的爱弥尔(Amiel,瑞士作家,一八二一年至一八八一年)他们说的话并不多,但说得总是那么近情,我佩服他们的晓事。此外更有中外古今的不朽哲人,他们好像是伟大人物的无名祖宗一般,在心灵感动的当儿,在不知不觉之间说出一些至理名言。最后还有一些更伟大的人物,我不当他们做我精神上的同志,而当他们是我的先生,他们那清朗的理解是那么入情入理,又那么超凡入圣,他们的智慧已成自然,因此表现出来很容易,丝毫不用费力。庄子和陶渊明就是这么一类人物。他们的精神简朴纯正,非渺小的人所能望其项背。在本书里,我有时加以相当声明,让他们直接对读者讲话;有时则竟代他们说话,虽然表面上好像是我自己的话一般。我和他们的友谊维持得越久,我的思想也就越受他们的影响,在他们的熏陶下,我的思想就倾向于通俗不拘礼节,无从捉摸,无影无形的类型;正如做父亲的对施予良好的家教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当然有缺点,但是从大体上说来,确能使这工作比较诚实一些。因此,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在这本书里我不想把一个诗人或哲学家的思想全盘托出来;假如想要根据本书里所举的少许例证去批判他们的全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我结束这篇自序时,必须照例地说,本书如有优点的话,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我的合作者,至于一切错误、缺点和不正确的见解,当由我自己完全负责。

我要向华尔虚先生和夫人(Mr.andMrs.Walsh)致谢,第一,谢谢他们鼓励我写作本书;第二,谢谢他们坦白有益的批评。我也得感谢韦特先生(Mr.HughWade)帮助我做本书的付印和校对工作,感谢佩弗女士(MissLillianPeffer)代我完成书后的索引。

内容摘要:

  可以借鉴的完美生活范本,快意人生典型,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全景展现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风格,为疲惫的现代灵魂寻找一条生活的艺术之路。  全球最大出版商法兰登书尾邀约好书,畅销70余年而不衰。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接连再版40多次,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  幽默大师,国学臣匠林语堂系统阐述其生活哲学的巅峰之作。  娓娓道出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艺术之最高典型。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更是精华。他结合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使他的文章显示出主人情、通灵性、富幽默的特色。本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达五十二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数十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漳州,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语堂。22岁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27岁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9岁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东吴大学。1936年后居住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66年回国。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荣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林语堂用英文创作和翻译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影响深远,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生活的艺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9932453
如需购买下载《生活的艺术》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7.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生活的艺术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21 的主题关于 人生哲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