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8.0
本书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选题,立足于社区理论视角,对苏南区域一个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生活区予以了社区综合研究。研究首先依据作者对调查地横剖研究的数据描述了被访失地农民在完全失地并被纳入城市社区建设体系之后的生活形态(包含居住适应、就业谋求、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调适)。结合描述研究,作者依据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被访对象基于地域要素重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结构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个案研究中因果分析的结果表明:完全失地农民在城市重构社区生活空间的过程与结果影响其城市适应的进程,而城市适应的结果则直接关乎其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与权利获得。根据研究结果,作者为失地农民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失地农民社区重建”的新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是失地农民群体基于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要素,有选择地纳入城市生活要素,重塑日常生活领域和互动场景,有创造性地建构失地农民生活社区的过程。它并非是向封闭型、缺乏应对国家和市场外来力量冲击能力的传统乡村来恢复,也非向开放型、缺少社区内部利益认同和互助能力的商品房住区去塑造,它是要以社区功能重置为手段,以形成社区精神共同体为目标,重构符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城市社区。继横剖研究数年之后,作者再次赴调查地对个案社区进行了同期群研究。调研结果对作者依据社区理论与初次调研结果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做出了证实性的回答。作者的追踪研究结果还表明,影响农民失地安置的结构性因素刚性地确立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准入条件,而行动者因素――失地农民个体适应城市的能动作用成为型塑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形态的主要力量,失地农民在规则丛林间寻求生存与发展机遇的社区生活实践又富有弹性地造就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结果。作者开展研究的历史使命正是在于透过社区理论的视角分析和认知失地农民基于城市新居地展开市民化生活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从而为探索更有效的失地农民市民化途径,为其在所“失”之后更有所“得”而能在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本书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选题,立足于社区理论视角,对苏南区域一个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生活区予以了社区综合研究。研究首先依据作者对调查地横剖研究的数据描述了被访失地农民在完全失地并被纳入城市社区建设体系之后的生活形态(包含居住适应、就业谋求、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调适)。结合描述研究,作者依据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被访对象基于地域要素重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结构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个案研究中因果分析的结果表明:完全失地农民在城市重构社区生活空间的过程与结果影响其城市适应的进程,而城市适应的结果则直接关乎其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与权利获得。根据研究结果,作者为失地农民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失地农民社区重建"的新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是失地农民群体基于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要素,有选择地纳入城市生活要素,重塑日常生活领域和互动场景,有创造性地建构失地农民生活社区的过程。它并非是向封闭型、缺乏应对国家和市场外来力量冲击能力的传统乡村来恢复,也非向开放型、缺少社区内部利益认同和互助能力的商品房住区去塑造,它是要以社区功能重置为手段,以形成社区精神共同体为目标,重构符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城市社区。继横剖研究数年之后,作者再次赴调查地对个案社区进行了同期群研究。调研结果对作者依据社区理论与初次调研结果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做出了证实性的回答。作者的追踪研究结果还表明,影响农民失地安置的结构性因素刚性地确立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准入条件,而行动者因素――失地农民个体适应城市的能动作用成为型塑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形态的主要力量,失地农民在规则丛林间寻求生存与发展机遇的社区生活实践又富有弹性地造就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结果。作者开展研究的历史使命正是在于透过社区理论的视角分析和认知失地农民基于城市新居地展开市民化生活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从而为探索更有效的失地农民市民化途径,为其在所"失"之后更有所"得"而能在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30332486 如需购买下载《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38 | 印数 |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是科学出版社于2012.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422.6 的主题关于 工业园区-农民问题-研究-苏州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