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话说家庭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毕淑敏话说家庭

毕淑敏, 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为毕淑敏散文作品分类精选。

书籍目录:

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

婚姻鞋

幸福的镜片

结婚约等于

家庭的天平

家中的气节

婚姻建筑

家的疆域

强弱之家

婚姻断想

家是有生命的精灵

婚姻的四棱柱

家问

伤亡于家庭

为什么总是遇人不淑

垃圾婚

婚姻有漏

全家福的碎屑

家庭幸福预报

危险的花烛

成千上万的丈夫

冰雪篱笆

再祝你平安

速递喜糖

七万小时之外

关于爱的奇谈怪论

爱情没有快译通

修补爱情

爱怕什么

爱最怕什么

爱的喜马拉雅

非血之爱

虾红色情书

眼药瓶的奥秘

失恋,究竟你失去什么

飘扬的长发与人生的幸福

前言

温暖,这词儿,像新棉花絮成的靠垫,让人安适柔软惬意放松怡然舒展。

若干年前,我收到一个厚厚的信封,内装一位中文系教授所写的关于我的作品的研究论文。对于此类文章,我素来有一种敬而远之之感。文中分析的观点都显玄奥,好像深于我写作时的本意,受之有愧。刚开始对此颇困惑,后来想想也就放开了。因为那是人家的工作与口味,如同吃了一条红烧鱼的美食家,说咸道酸,都可理解。和那正在水里游动的鱼群,没有多大关系。

不过,这篇文章中有个说法,让我新奇。教授说把我作品中描绘景物和感觉的词汇,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我对寒冷特别敏感,很喜欢用“温暖”一类的字样。

这倒是我不曾留意过的。

我首先感谢这位教授的细致,而且教授还不厌其烦地为我分析了原因。说大概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北京到西藏阿里当兵,从海平面一下子升到海拔五千多米,对气候严寒感触深刻,所以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人家西藏当地的作家,就没有这般敏感。

用句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我曾被“冻怕了”。用句学术点的话来说,就是我对寒冷,有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记忆”。总之,毕淑敏于温度的变化特别“锱铢必较”。(这词儿是我自己加的,人家教授说的很客观。)

这个发现,初看有趣,细想有理。

真真是冻怕了。那种冷,痛彻心肺啊。零下40度的严寒,呼出的热气,在第一时间就变成了锋利的冰凌,挂在发丝、眉梢和嘴角的微细汗毛上,豆蔻女生也如同垂垂老翁,须发皆白。手脚先是抹了辣椒水一般的烧灼,马上就进入到僵硬阶段。从这以后,倒并不是特别地难捱了,神经末梢已然麻痹,它们欲哭无泪,索性成了沉默的绝大多数了。如果这个阶段很快结束,重新回到温暖的场所,神经们就会得理不让人,喧闹着返回火烧火燎疼痛的阶段,狠狠地折磨你一顿,之后才是极缓慢的复原。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你是应该由衷庆幸的,因为事情还不算太坏。如果寒冷持续进展,麻木的手脚偃旗息鼓,反倒再也不给你找麻烦了。它们无声无息地变黑,最后焦炭一样干燥地脱落。它们以果决地离开你作为彻底的反抗,这当然是极端情况,不过在阿里高原,也并不罕见。那些因长时间冰冻而截下的肢体,恩断义绝地离开了主人,从此天各一方永无相见。

好了,不说冷的事了,说说温暖吧。

温暖是寒冷的反义词。经历了酷寒的人,格外珍惜温暖。

细细追究起来,温暖两字还是有区别的。我不是文字学家,所以,对这两个字,凭的是直觉,也许不可靠。它们的共同之点“温”和“暖”都是指让人感觉舒服的温度。不同点两者的标的物不同。“温”是三点水旁,估计主要是指水温恰到好处吧?我在妇产科当实习医生的时候,老护士问我,你知道给新生的宝宝洗澡要多高的温度吗?我那时二十岁,未婚未育,大大咧咧地说,和体温一样就行了。老护士说,不行。因为水是液体,它对体温的传导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水盆很容易变凉,所以宝宝的洗澡水以比体温略高为宜,大约是40-42度,并且一直要保持这个温度,万万马虎不得。太热了,会烫伤宝宝。太凉了,宝宝会感冒,病重了就会转成肺炎,死亡率很高的。试水温的时候,不要用手指,因为有的人手指肚上有糨子,感觉不灵敏。也不要用手心,因为成人的手心常常有汗,会让水稀释,测得的温度就不可靠。

我吐吐舌头说,难道要用嘴巴尝尝洗澡水吗?

老护士说,用手背。适宜温度的水淋在手背上,有一点点温烫的感觉……记住了吗?年轻的实习医生大声回答,记住啦!

“暖”,是个日字边,说的应该是和太阳有关的事。想那早期的原始人,没有防寒服,没有火把,没有房屋……最本初的和煦感受,只有来自天上的太阳。它是一丛永远燃烧的干柴,不知道从哪里长出来的,也看不到丝毫灰烬,周而复始,满腔热情尽职尽责。面对着如此慷慨的馈赠,原始人只有充满感激之情地顶礼膜拜,尊为神圣。所以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光焰万丈灿烂辉煌的太阳神,比如中国的“金乌”,外国的阿波罗。在汉语中,也为它量身度作一个美妙的词儿,叫作“暖”。盯着这个字看上一会儿,我想你的鼻子就开始发痒,想打喷嚏了,浑身的汗毛也暖洋洋的反射出金光。这是人看到太阳时的正常反应,暖字让我们安宁。

如果无色无香的文字,让人有周身温煦的感觉,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期待自己笔下的文字,先能暖一暖自己日渐僵硬的手脚,再次是暖一暖自己迟钝的内心。最后,是暖暖自己淡漠冰冷的额头。

人生是需要温暖的。当我们诞生的时候,那震耳欲聋的哭声,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脱离了母腹的保护,更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寒凉。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失去了维持一生的体温,身体无可挽回地变作钟乳石般冷硬。生命和温暖息息相关,有温暖存在的地方,就有活力。

面粉在温暖的地方才能膨胀,我们方有馒头吃。种子在温暖的地方才能发芽,我们才能看见绿茵。冰冷可能适宜保存原态,但是不利于成长。

为了传达彼此间的善意,我们需要传递温度。为了抵御孤独,我们需要彼此结成一体面对辽阔宇宙。

于是多年以来,我力争让写下的文字,能将暖意放大,好像一个暗红色的煤球。收入这套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已经被反复地印刷过,我很不好意思。以前多是按年代或主题分集,这一次,从温暖的角度出发,做了调整。还包括了我在2007-2008年写的一些短小篇章,(这两年,我主要在写小说,散文作品不多,非常抱歉。)算是有一点点新意。

这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细小的文字,被我的手心焐热过,我不知道这温度是否仍在?它们如今又一次被放飞,是否能透过纸张将依稀存在的暖意传到你的手中?如果是那样,就好比咱们在风中,轻轻地碰了碰手指,如同两只蝴蝶的翅膀在飞翔中相拂。

内容摘要:

  她出生于新疆,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她就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她的作品充满了医生特有的理性,也常常起着疗治人的心理创伤作用。本书是她的其中一部作品,收录了有关描述家庭的一些散文。家是一个那么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其频率和烈度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震中却往往不足挂齿。好像人们相知得越多,越难以彼此从容地体谅……  作为医生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毕淑敏,作品充满了医生特有的理性,也常常起着疗治人的心理创伤作用。她的散文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本书是她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简介】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赴西藏当兵,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任内科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共计500余万字。曾数十次获奖。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毕淑敏话说家庭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8724578
如需购买下载《毕淑敏话说家庭》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时代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毕淑敏话说家庭是时代文艺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