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传媒
第三只眼睛看传媒封面图

第三只眼睛看传媒

王君超,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书籍简介:

媒介批评是基于新闻传播学的媒介研究的一门新学科。本书作者是我国最早研究媒介批评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10年来对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观察和研究的成果,6年来从事媒介批评教学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共计130余篇作品,在新闻媒介批评实务与文体写作方面,亦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者介绍:

王君超,应用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著有《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联合主编《媒介二十五讲》等书。

书籍目录:

热点事件透析

奥运会开幕式:好评与“微词”

媒体:勿做奥运选手的“压力集团”

预告新闻不该引起混乱

媒体应予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华南虎”风波的媒介批评意义

恒源祥广告,应该“平反”还是反思?

怎样避免“反常新闻”失实?——从“七月飞雪”的报道谈起

希“纸包子”事件不会弱化舆论监督

批假新闻不能削弱舆论监督

媒体能为“裸女”做些什么?

港报让世行行长早“辞职”了四十多天

媒体,请放树蛙一条生路!

警惕“普京遇刺”式的“大师预言”

解析媒体炒作的传播怪圈——评“啤酒甲醇风波”

应该道歉的不止北大教授

房地产报道必须走出混沌

世界最大的龙虾有多大?——应该如何写之一

“阴沉木”到底有什么用?——应该如何写之二

“近代史上最放荡不羁的女人”何时辞世?——应该如何写之三

“避孕套皮筋”报道三问——应该如何写之四

“猫王”身故还能拿钱?——应该如何写之五

“解放军美女团长”让台大报上当?——应该如何写之六

政策报道不能只讲一面——应该如何写之七

网络现象检视

旗帜鲜明地反对“标题党”

走出“网络暴力”的认识误区

“很黄很暴力”与“皇帝的新装”

“很黄很暴力”的艳照与“很乐很Open”的受众

“臭豆腐”旧闻缘何成了新闻?

当“传闻”成了新闻

莫让传闻变新闻,新闻变谣言——从洪金宝和某著名科学家的“去世”传闻谈起

向网络谣言宣战——一评“北大女状元”回国维权

愿“裸捐”谣言事件早日立案——二评“北大女状元”回国维权

上千家网站转载“裸捐”谣言说明了什么?——三评“北大女状元”回国维权

判造谣者去反谣

已澄清的谣言“重现江湖”说明了什么?

媒介批评网与反谣——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媒介批评网的理念与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媒介批评的责任”研讨会上的发言

人人都是批评家——就媒介批评网开通答《媒介汇报》学生记者

虚拟世界呼吁媒介道德与社会责任——在“如何构建(网络)虚拟世界的法制规则研讨会”上的发言

为何“不可得罪小人”?

香港网民上载死尸照的罪与罚——附《明报》报道及来扬回应

博客不是“转客”

博客的正极与负极

守望BBS

“媒体新人类”:新纪元的呼唤

何谓“媒体旧人类”

“炒新闻”有违新闻的本质

说说北美的中文网

美国媒体观澜

“普利策”遭遇枪击案,美国的报纸怎么编?

校园枪击案——今天美国大报当然的头条

媒体指校园枪击案凶手为中国人,根据何在?

枪击案犯不是中国人,《芝加哥太阳时报》糗大了

枪手“酷照”充斥版面有违职业道德

江伟恩终洗“罪名”,媒体欠他一个道歉

且慢看衰“中国制造”

热狗比赛缘何登上报纸头条?

免费报纸与读者,究竟谁消费了谁?

质疑《华盛顿邮报》对兰成长事件的处理

不解美国房地产商的热情——令人大伤脑筋信息冗余

不要理会“中国人是间谍”的疯话

收购道琼斯与默多克的中国方略

媒介文化反思

广告的“美人计”

如何看待“山寨春晚”

迪斯尼的中国影像

电影《手机》的批判性思考

解读《赤壁》大片:为何网民不买账?

要文化自觉,不要文化保守——我看《功夫熊猫》

《功夫之王》续集需要一个“好故事”

救赎,但不彻底——《肖申克的救赎》观后

符号在黑白默片中的价值——简评美国影片《劫难俏佳人》

刘德华又遇追星,谁来研究“迷文化”?

炒作,不再令人开心

也谈“文明炒作”

如果“鸟巢”真的需要冠名

重建圆明园何罪之有?

警惕地域“妖魔化”

如何看待“妖魔化河南”现象

第三极书局的卖点

《中国人德行》再版与公民素质的反思

套牢,不点你,不在线……这几个词是否会流行?

市场经济必须革除“假文化”毒瘤——对艾君《“作假风”》一文的回应

读书传统的消解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媒介咏叹调(网络歌词)

公众人物点评

刘德华挺李连杰相惜相重

柏杨去了,中国人还丑陋吗?

王朔的转型值得关注

艾丰的意义

“名记者”应有陆铿一席之地

有感于南非著名报人遇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魅力——乔治城大学授予奥罕荣誉博士仪式观感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不可复制的名记者标本

解读“阿尼特现象”

学习范长江的问题意识

李大钊政论的风格

媒介批评实践

评报,评什么?

《人民日报·社会观察》不护短——人民日报群工部研讨会感言

“独家责任”5周年寄语

《青年时讯》得失谈

析《市场报》的一篇房地产报道

喜见“奥运号外”热

党报:“通”与“不通”,这是个问题

海外版如何增强“海外特色”?

《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3月评报意见

以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书写改革编年史

一位党报编辑眼中的《总编辑手记》

当代流行报纸版式批评

我国报纸新闻的十大变化

“海外特色”何处寻?——澄清几个认识问题

关于振兴海外版评论的策划方案

约稿函中见精神

南非侨报考略——兼论《南非华人报》的特色

老新闻,新感受

评报自有后来人

集各家优势扬一己所长——从“两会”报道看电视媒介如何扬长避短

CCTV《共同关注》改版三期总评

我看电视媒体与电视新闻

参透舆论监督的“热闹”与“门道”——评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

及时报,充分报,客观报——美伊战争中的“媒体军演”

《绿城对话》评说——《绿城对话——走进直播间》栏目专家研讨会发言稿

是耶非耶“新华体”

教育学术散论

欣闻媒介批评列入新闻传播学“十五”规划

普及媒介教育要从机器人抓起

愿学术批评之树常青——对《一个历史的角度——美国媒介批评著作概况》的回应

“媒介批评人”的尴尬

为“校园媒介批评人”壮行

才有梅花便不同——研究生读书报告评语(节选)

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案例

媒介批评概说

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对话“报纸消亡论”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

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

附录

传播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媒介批评

关注媒体(网络)产业

《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序

比登陆月球重要的事业——评《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

常青树上一枝新——读《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

首都知名学者品评商报——深圳商报北京·经济报道与管理研讨班侧记

监督秘书是为了管好领导

海师大“偷拍事件”反思:网媒的道德底线

以理性批评构建和谐媒介社会——国内首个综合性媒介批评站点开通

首届媒介批评有奖征文启示

媒介批评网,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举办

洪浚浩教授对媒介批评征文评选的感言

“构建和谐社会与媒介批评的责任研讨会”举办

以理性批评构建和谐媒介社会

媒介批评圈介绍及公告

后记

内容摘要:

媒介批评是基于大众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一门新学科。本书作者是我国最早研究媒介批评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10年来对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以及7年来从事媒介批评教学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共计130余篇作品,在新闻媒介批评实务与文体写作方面颇多创新之处。

编辑推荐:

媒介批评是基于大众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一门新学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第三只眼睛看传媒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2196013
如需购买下载《第三只眼睛看传媒》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第三只眼睛看传媒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06.2-53 的主题关于 传播媒介-批评-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