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40.0
本书从记者的视角,记录了玛雅人的文化和生活,过去、现在和未来。
玛雅在哪里
研究家们为何对玛雅着迷
我漫步在玛雅故土上
城邦集合成的国家
玛雅人有点像西藏人
古代玛雅的社会车轮
用战争攫取土地和奴隶
“真正的人”
他们祈求永生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
草药在这儿盛行
羽毛,庄严的头饰
贸易神圣
神在护卫行者
“海上先生”
“我们是玉米人”
玉米小饼的秘方和鸡尾酒
保守而开放的婚俗
民居居然也是墓
神庙要塞天文台
科潘:玛雅人观天的地方
神奇的玛雅历
玛雅语:音乐感与“密码”
未能破译的象形文字
宽沿帽让男人显得很酷
女人织出令人惊叹的图案
玛雅的皮球是橡胶做的
节日月月都有
歌.舞.剧样样精彩
陶器,玛雅历史的“化石目录”
玛雅人的书像大屏风
岁月沧桑的玛雅壁画
石碑上刻着历史
乡村集市:奇奇卡斯特南戈
我在印第安人村庄做客
玛雅人的后代们
后记
前言
1972年3月,我有幸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成为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关系史重要一页的见证人之一。而对我来说,此行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乒乓外交”之行从加拿大开始,之后即着重地访问了美国,历时近一月。后半段行程中,代表团顺访墨西哥和秘鲁。虽说是“顺访”,却使我与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开始结缘。同年8月,我奉派常驻秘鲁南部的智利。1973年4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团访问秘鲁,考察印第安人古代文明,我又得以随行。一个多月寻觅在安第斯山脉的丛山峻岭之中,每天都得以亲见大量的印加文化遗存,夏鼐先生也不断向随行者讲解,还以此和玛雅文化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应当说,我正是从此时真正走近玛雅、认识玛雅的。
智利任期结束,我去了委内瑞拉。之后,再去墨西哥。在墨西哥长长的4年任期里,我踏访墨西哥许多印第安人故乡,尤卡坦、帕伦克等玛雅人先辈的居住之地。从1972年起,前后14年中,我总是在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转来转去,如阿根廷、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拿马、尼加拉瓜、圭亚那、古巴、牙买加,最后又落脚在哥斯达黎加。采访过许许多多印第安人的后代:玛雅人、印加人、纳瓦人、阿兹台克人……我对他们的感觉由开始的好奇变得亲切。但是,越接触、越研究,心中对他们祖先的谜团也越多:玛雅人是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主人。玛雅人、印加人、阿兹台克人、奥尔梅加人、托尔蒂克人、阿拉乌加人……都是印第安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拉丁美洲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人可能是来自亚洲的蒙古高原,他们是从当年还没有断裂的白令海峡徒步迁徙到美洲的。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些人是沿着中美洲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洲的马德雷山脉土生土长的。我曾在秘鲁就此问过正在那儿访问的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他说:“不排除有渡过白令海峡而来的可能,因为在拉丁美洲也确曾发现过一些带有亚洲文明色彩的石刻、陶片,但仅此却不足以证明这一重大问题,还需要有更多的、更为确凿的证据。”至今,印第安人来自何处仍无定论。
这本书的使命当然不是论证这些人来自何方,但世界史表明,正是这些人,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从北美洲到南美洲,有那么多的陈迹斑斑的历史遗存:房屋、城堡、石碑、雕像、金字塔、壁画、水渠等,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黄金博物馆等展示他们创造的陶器、金器、骨制用具、黄金塑造的人像、海产类骨制装饰物,这些文物光辉灿烂,给人以文化底蕴深厚之感,它们足以和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及印度文明相媲美!
在墨西哥的4年、在中美洲的3年,我探索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古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我几乎都接触到了。我被玛雅人那些天才之作深深吸引着。在日常繁忙的新闻报道中,我不厌其烦地搜寻、保留有关玛雅文明的书籍、壁画图册、图表、绘画、雕刻、多种多样的文字资料、图片、物件。我走访过玛雅故土上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大一点的国家还是小一点的国家,它们都有多种多样的博物馆、图书馆,有的是公办的、有的是私人办的,馆内珍藏的物品和书籍被当作国宝,也是我学习的内容和采访的对象。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汇集成我在国外生活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每当我回国休假时,总是把能得到的有关资料装入我的行李,它占去我箱子里的很多空间,海关人员检查时,也许是因为不识西班牙文,有时还不愿放行,但一经说明,也就畅通无阻了。
印第安文明,从1972年进入我的视野,30多年过去了,仍缘份不断,迷雾依旧。她融入了我的生命,萦绕于的魂梦之中。我苦心钻研、写作、翻译,一心想当一座小桥,写出有关玛雅的书籍,向我的同胞介绍彼岸那些魅力无穷的古老文明和令人着迷的民风。如今,在历时数载之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天灾、人祸、疾病、战争……风雷激荡,一些文明消失了,一些文明延续了。
玛雅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精神,面对着残酷的大自然,面对着入侵者的残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勇敢和奋斗的精神,今天依然在他们后代的血脉中涌动。
人类总是要前进的,旧的退去、新的生长出来;然而,新的又总是植根于旧的基础之上。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未来。以史为鉴,才能发展得更好。
许必华
写于21世纪开始的最初日子.北京
后记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玛雅,我心中的谜》出版了。书名是地震出版社董青编辑敲定的,挺响亮,也给人以遐想、思索。我的好朋友、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题写书名,还有我年轻的好友董松为内文进行了精美准确之设计,都为之增色。
本书写的是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玛雅民族的“过去”,他们的过去是辉煌的。
上个世纪,我在拉美任常驻记者十几年,那是我人生中的精华时刻。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也由于职业的习惯,积累了不少资料,我“超重”地从拉美带回许多剪报、杂志、书籍、照片,采访本更是一本不落。从记者职业角度说,我成了一个小小的“富翁”。无独有偶,2001年,在距我住家不足千米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神秘的玛雅》展览。玛雅人的“过去”送上门来了,我欣喜万分,接连去观看了3次,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巨照,数不清的文字介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经工作人员介绍,我做了尽可能详细的采访、拍照。其间,巧遇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我也随机做了采访。我的好朋友,在新华社长期从事国际报道的邱伟钜同志帮我剪下北京报纸上有关展览会的报道文稿。曾常驻拉美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韩晓华同志、章加民同志、孙廷政同志以及韩敬同志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帮助我翻译英文的照片解说词。
新的资料、老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再加上我大脑里那些抹不去的印象:玛雅人的形象、玛雅建筑、玛雅壁画、玛雅习俗,使我萌发了“写玛雅”的念头。几经周折之后,竟很快出现一个“书”的轮廓。于是,我着手理顺资料、写作、翻译、清点照片,在故纸堆里转来转去,一晃就过去了三四年,最后终于完成。
值得庆幸的是,书稿出来之后得到地震出版社的青睐,认为以亲历者研究拉美文明的书籍不多,决定出版。特别是董青编辑与我反复商讨、精心编辑,使之完美。
拉丁美洲文明,是另一种风格,我极为喜爱,但因长期从事紧张的记者工作,主要糕力放在驻在国的日常动态事件上,在历史、人文等深层次内涵上下功夫不足,只是在蔗休之后才逐渐强化。此书从搜集资料到成书,虽历经数年“磨杵”,仍感有瑕疵与遗憾,谨望朋友们、特别是对拉丁美洲文明有研究的朋友们指正,不甚感激!
在此,向给予我支持、帮助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
2007年春节于北京
亲历玛雅文明故地十一载,探寻五千年前神秘文化,新华社资深记者倾情记述。玛雅文明的故土在哪里?玛雅人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占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本书记录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 玛雅,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铸造了名垂史册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的故土在哪里?玛雅人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占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本书记录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作者简介】 许必华,1933年生,江苏省泗洪县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班。1948年1月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记者、编辑、摄影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记者。1972~1987年间,任新华社驻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分社负责人。其问,多次采访周围未建交国家。1972年3月,曾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成为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关系史重要一页的见证人之一。1973年4月,跟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访问秘鲁,考察印第安人古代文明。著作有:《漫游印第安之邦》、《遨游瞬间世界》、《新闻摄影纵横谈》、《地球那边的世界》、《新闻摄影学概论》、《两岸挟持着的土地中美洲七国》。1995年离休后,专注研究拉丁美洲的玛雅、印加两大文化,此书为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