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素质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中国人的素质

(美) 史密斯 (Smith,A.) ,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19.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01章面子要紧

第02章省吃俭用

第03章勤勤恳恳

第04章恪守礼节

第05章淡漠时间

第06章漠视精确

第07章天性误解

第08章拐弯抹角

第09章柔顺固执

第10章心智混乱

第11章麻木不仁

第12章轻蔑外国人

第13章缺乏公共精神

第14章因循守旧

第15章漠视舒适方便

第16章生命活力

第17章遇事忍耐

第18章知足常乐

第19章孝行当先

第20章仁慈行善

第21章缺乏同情

第22章社会风暴

第23章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24章互相猜疑

第25章言而无信

第26章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

第27章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前言

证人出庭作证时,人们期望他讲述事实,全部的事实,只能讲事实,不许讲其他。许多见证中国国情的目击者已经道出了事实,也许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只讲事实,不讲其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讲述全部的事实。

无论学识的多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可能知晓中国人的全部事实。因此,本书的陈述将面对三个不同观点的评判。

第一,也许有人会说,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真实素质,这种努力纯属徒劳。1857~1858年,伦敦《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乔治.库克先生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去观察处于不同情况下的中国人,并可以在资格老的人们的帮助下通过他们的眼睛去正确审视中国人,正如那时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作家一样。库克先生在他出版的文章前言中,对没有成功地描述中国人的素质做了如下歉意:“在这些文章中我没有写出描述中国人素质的佳作。这是一个极大的疏忽。没有一个题目能够如此吸引人,也没有一个话题能够提供这样大的思考空间,以便我们做出纯真的假设、深入的概括和合理的论断。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批评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指责我没有利用这些机会,写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事实上,有关中国人整体好的素质方面,我已经写了几条,但不幸的是,在我写这些文章的同时,我看到的中国人,有的言行粗放,有的行为狂躁,与我的假设不尽相同。为求真实,我接连烧掉了几篇文章。需要说明的是,我常常与一些杰出而诚实的汉学家谈及此事,总是发现他们同意我的观点: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中国人的素质。然而,这些困难只有那些了解了中国实情的人才会感受到,一个聪慧的作家,尽管对此完全一无所知,却能轻易地写出一篇哗众取宠,且有悖于事实的分析文章,但这种文章毫无可取之处,因其缺乏事实。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会获得必要的知识,去理解某个中国人那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估量这种矛盾心理在中国人整体之中的确切分量和影响。但目前至少有一点令人满意:我避免了严格的定义,而是用最为固定不变的素质来描述一个中国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里,中国人已经成为国际事务中令人注意的焦点。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人不怕压迫;我们更可以感到,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确,要想确切地理解中国人,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不过,中国人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他们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一些矛盾。然而,没有确切的理由让我们诠释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我们与中国人打了几百年的交道,却无法像解释其他复杂现象的集合体那样,来理解中国人:他们为什么总是不能和平相处呢!关于本书,另一个更严重的反对观点,即本书作者不具备写这本书的资格。一个人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并不能保证他能写出关于中国人素质的文章来,正如一个人在银矿里埋头苦于了二十二年,并不足以证明他就能写出有关冶金学或金银复本位制的论文一样。中国地域辽阔,广袤无垠,一个人如果没有到过一半以上的省份,而只在两个省呆过,那么,他当然就没有任何权利来概括总结这个庞大的帝国。这些文章本来只是写给上海(《华北每日电讯》的,并无有意扩大其发行量,增加其影响。然而,有些话题令人激动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的兴趣,不仅是在中国,而且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也是这样。因此,应读者要求,作者将零散的文章收集成册,成就拙著。

第三个反对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本书的观点,尤其是关于中国人的道德观,是误导性的,不公正的观点。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印象不是统计学,它不可能准确到小数点。印象如同照相用的底片,没有两张底片是相同的,但任何一张底片都可以忠实地反映其他底片无法反映的东西。摄影用的胶片不同,镜头不同,冲洗不同,最终照片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久居中国的很多人,比笔者更了解中国,他们的观点与笔者的观点实质上是相同的。而另外一些人的观点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他们认为在某些部位涂抹一点儿艳丽的色彩,会增加整个“单色”画面的真实程度。依照这些中肯的批评,本书作了彻底的修订。由于此次再版时间紧迫,删减了三分之一原先讨论素质问题的篇幅,对此我只好忍痛割爱了,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而《知足常乐》一章则是新近写成的。

拒不赞美中国人所具备及所展现的优秀品质,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同样,也会有一种先入为主之见的危险,言过其实地去赞美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这种夸奖简直无异于贬低。这不禁使人想起萨克雷,有人问他为什么在他的小说里好人总是愚蠢的,坏人却很聪明。这位伟大的讽刺作家回答说,好人总是有眼无心。有一幅木刻画,画上刻映出一棵橡树。观摩者应邀前往,要求他们从木刻的轮廓中看出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侧身像,拿破仑低着头双手抱于胸前。长时问注视之后,人们就看不到侧身像了,想想其中一定有错,但一经点明,就会明白不可能看着画面却看不到拿破仑。同样,中国的许多事情一开始谁也没有注意到,但是这些事情一经关注,便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读者应明确地意识到,如同限制性的从句不可能引入每一个普通句式的句子一样。本书的这些文章并不能包括整个帝国,也不能全面概括外国人的观察和经历。这些文章只不过是一种印象,一个由一个外国人从许多中国人“行为”之中得出的印象。这些文章不是中国人的画像,而是一个观察者用炭笔勾勒出的中国人的某些“素质”的速写。无数条光线汇聚起来,便成为一道光束。这些文章也可以认为是研究中国的入门,其中讲述的各种特征,不仅有笔者本人的经验,还有许多人在不同时候的经验的结晶。正因如此,这个课题才有了这么多的例证。

麦多斯先生是写有关中国和中国人众多作家中最具哲理的一位,他曾说过,向人介绍一个外族的民族精神的最好办法,就是请他仔细阅读一些札记,而这些札记详尽地记载着曾经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大量事件,特别是那些看来完全异乎寻常的事件,还要有这个国家当地居民对此所作的特殊解释。

从大量的事件中,就可以推导出一个总的原则。结论可以受到怀疑或否定,但引用的这些事例却不能因此而弃之不顾。事例是真实的,其意义是深刻的。任何关于中国人素质的结论都必须对它们予以认真考虑。

任何人若试图比较中国人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他就会强烈地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便会逐渐明白:许多东西看来是中国人的素质,实际上却只是东方人的特点;但如何把握这个正确的度,每位读者则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判断。

据说,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有三条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和戏剧。每一条信息无疑有其价值,但看来应该还有第四条途径,比前三条加起来更有价值的一条途径,但这条途径并不对每一个写有关中国或中国人的作家都畅通的。这条途径就是在中国人的家里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正如一个地域的地形在农村比城市更容易弄明白一样,人的素质也一样。一个外国人在一个中国城市呆上十年,他对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内容的了解,还不如在中国乡村住上一年。除家庭之外,我们必须把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单元。因此,这些文章正是以中国的乡村为背景而写成的。这些文章的宗旨,并不是要展示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展现一个不带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察者的所见所闻。由于这个原因,作者没有提出任何关于中国人素质可以用基督教进行改造的结论。书中根本没有提到中国人需要基督教,但书中描写了中国人素质中的重大缺陷,如何改正这些缺陷则是个颇有难度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问题”如今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了。它是一个国际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了20世纪,这个问题要比现今更急切。任何一个对人类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会关注究竟用什么方法来使人类中那么大一部分人取得进步。如果我们的结论正确,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据在此之前却是被忽略了。如果这些结论错误,那就是其本身的错,无论用什么证据来支持都没用。

额尔金勋爵答复上海商界提问这件事已过去许多年,但是他的话至今听来仍然既正确又中肯:“当阻止自由通往这个国家内部的障碍清除之后,西方基督教文化会发现面对的不是野蛮,而是一种有着衰退和缺陷的古老文明,它值得同情,也值得尊重。在接踵而来的竞争中,基督教文化将会根植于聪明而又心存疑虑的人民心中,其宣言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升入天国的信仰,宣称无论从公众道德和个人道德上而言,都保证要比呆在尘世要好得多。

内容摘要:

  庚子赔款在本书作者呼吁下,终于用在清华留学生教育上。这件事,对中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本书的作者。该书是鲁迅先前希望看到的一部书,是潘光旦、李景汉推荐的一部书,是辜鸿铭、费正清多次评论的一部书。  本书作者主要从反面角度,揭露了中国人的不良素质。正因此,该书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当然,本书有些说法固然不能说是错误,但也有难免有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一国人之嫌疑。【作者简介】  亚瑟.史密斯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二十二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他于1872年来华,在天津做传教士,时年二十七岁。不久辗转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的庞家庄,从事在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二十五年之久。后来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以在山东一带农村所得经验为蓝本,开始写作并发表文章。最早的作品是《中国的格言与谚语》,登载于《华北每日电讯》。《中国人的素质》是史密斯来中国二十年后,于1892年出版的,当时他四十七岁。1906年3月6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设午宴款待史密斯先生。宴后史密斯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退还庚款给中国。史密斯用情真意切的言辞、激烈雄辩的口才,来申述其诸多理由。由于罗斯福总统热心的支持,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地在国会通过。此后造就了数千留美的各种人才,创办了完备的清华大学,并促进了中美的邦交。《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出版已经有一百余年了,鲁迅先生逝世前,希望看到此书。以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了解,这部书或许能在鲁迅先生心中引起一些共鸣。今天,离鲁迅先生逝世也已70年了。但阅读此书,书中所讲的一些现象,在今天也还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养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要改过来真是不容易。说实话,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社会,已非常困难,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社会更是难上加难。囿于作者生活的局限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书中难免会有一些偏颇或不正确的观点,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分辨这一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人的素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680465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人的素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西安出版单位太白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人的素质是太白文艺出版社于2006.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55.2 的主题关于 民族心理素质-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