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6.0
本书突出体现了人因工程的交叉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全书系统地概述了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集中阐述若干典型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介绍人因工程的概念、历史、应用,以及研究方法。介绍人体生理特性与人体测量的相关知识。介绍与人因工程相关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介绍温度、噪声、照明和振动等作业环境及其对人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的影响。以作业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为切入点,集中阐述根据人体尺寸进行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基于人因工程的方法,对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围绕人机交互过程特点,集中阐述了人机界面中的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同时阐述了人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信息传递、操作控制等内容。围绕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职业健康主题,扩展人因工程在该方面的重点关注和新发展。阐述降低脑力负荷、提升认知绩效的方法和新进展。围绕可用性的概念、设计以及测试与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突出了人因工程的可用性主题。从人因工程的视角来认识人力资源,结合人因工程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测评、管理等实务。
前言
第一篇 概述
第1章 人因工程概述
1.1 人因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1.2 人因工程的历史和发展
1.3 人因工程的应用
1.4 人因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5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1.6 人因工程的研究工具
1.7 人因工程的实验伦理
案例:人因工程与苹果电脑的成功
第二篇 基础篇
第2章 人体生理
2.1 神经系统
2.2 感觉系统
2.3 运动与呼吸——循环系统
2.4 能量代谢与作业疲劳
案例:人类的超感知觉
第3章 人体测量
3.1 人体测量概述
3.2 人体测量方法
3.3 中国常用人体测量数据
3.4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案例:基于人体测量数据的座椅设计
第4章 心理认知能力
4.1 认知心理学概述
4.2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4.3 人的信息输入
4.4 人的信息处理
4.5 人的信息输出
4.6 记忆、遗忘和学习
4.7 思维与决策
4.8 注意和持续警觉
案例:人工智能的历史及未来
第5章 作业环境
5.1 照明
5.2 噪声
5.3 温度
5.4 空气环境
5.5 运动环境
5.6 人性化环境设计
案例:人性化环境设计的典范:Google——工作就是生活
第6章 作业空间设计
6.1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6.2 人体作业空间设计的考虑因素
6.3 作业空间设计内容
6.4 作业空间评价及改善
案例:土工试验不扰动土取样实验室作业空间设计
第7章 工作研究
7.1 概述
7.2 动作分析
7.3 时间研究
案例:某喷油泵装配线的时间研究
第8章 人机系统
8.1 人机系统概述
8.2 人机界面设计
8.3 计算机界面设计
8.4 人机系统设计
8.5 人机系统评价
案例:多通道ATM交互界面设计
第三篇 拓展篇
第9章 人因安全
9.1 人机系统安全性概述
9.2 人机系统有效性分析
9.3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案例:汽车安全性的技术知识简介
第10章 可用性
10.1 可用性概述
10.2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10.3 可用性测试
案例:网页可用性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第11章 人员测评
11.1 人员测评概论
11.2 测评流程与方法
11.3 常用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
案例:VTS心理测试系统在人才测评与选拔中的应用
第12章 脑力负荷与脑力工作绩效提升
12.1 脑力负荷概述
12.2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12.3 脑力负荷的预测方法
12.4 脑力工作效率提升
案例:兴趣对脑力负荷的影响
第13章 肌肉骨骼失调及其预防
13.1 肌肉骨骼失调概述
13.2 肌肉骨骼失调分类
13.3 肌肉骨骼失调预防
案例:电力行业登杆作业人员肌肉骨骼失调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人因工程》突出了人因工程的交叉学科性质、快速发展、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在深度、广度上较以往的同类图书都力求有所改进;同时,在内容上注意吸收最新的科研和应用成果,进行了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更新。《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管理学系列:人因工程》分为三部分,即概述、基础篇、拓展篇。全书共13章,系统地概述人因工程的基础、经典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人因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即人因安全、可用性、人员测评、脑力负荷与脑力工作绩效、肌肉骨骼失调等主题内容分章节展开详细论述。
《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管理学系列:人因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学科(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人因工程等领域相关研究人员的入门用书,还可作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系列教材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材建设思想,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汇聚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精心编写而成。本系列教材力求充分吸收目前国内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教材的优点,借鉴多所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突出面向应用和突出技能的培养目标。本系列教材将提供内容完善的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以及相关的实例分析等教学资源,选用教师可通过以下地址与出版社联系,以获得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