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2.0
本书是著名学者章清教授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全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编,从传统的发明、思想界的解析、学术社会的建构等角度,对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遭遇作了检讨,梳理了近代中国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新对应关系,并对走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寻求作了深刻的描画和分析。该著是对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与社会问题所作讨论的扛鼎之作。
总序
自序
引论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
一、国家·社会·个人
二、“省界”意识成为聚集的基础
三、“业界”所表征的“亚文化圈”
四、“中等社会”及其阶级意识的萌芽
五、“五四”的参照意义
六、结语
第一编 传统的发明
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
一、“经典”的意义及其在晚清的境遇
二、《新青年》对“经典”的征引
三、“知识资源”与“学术资源”
四、“经典”的失落与反传统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
一、留学生在本土的文化养成
二、边缘人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
三、进入本土文化的不同渠道
四、知识样式转型的历史脉络
“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
一、科举改革与“策问”:对新知之接引
二、“策问”、“经世文编”及其他
三、“策问”中之“中史”
四、“策问”中之“西史”
五、余论:晚清中国之另一种“历史记忆”
第二编 思想界的解析
晚清“思想界”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问”
一、“思想界”的表述
二、“思想界”的要素
三、读书人表达方式的转变
余论:隐然已在的“思想界”及其他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
一、报刊所呈现的“思想版图”
二、读书人晋升的阶梯
三、大学·刊物·社会
四、政治·思想·学术
余论:“思想界”的另一面
“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
一、《新青年》作为“中心”的确立
二、“阅读”报刊:成长的阶梯
三、阅读《新青年》:金毓黻的故事
四、来自学生的“声音”
余论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
一、审视思想界分裂的“后见之明”
二、《新青年》的“分裂”,抑或陈独秀的“出走”
三、政治歧见:一个目标,两条道路
四、“我们”与“他们”:思想界的联合战线
五、阶级意识的提升与中国社会的重组
第三编 “学术社会”的建构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
一、一群读书人与他们的多重身份
二、“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
三、推动学术事业的展开
四、对公众事务的介入
五、“出山要比在山清”
六、“身份认同”与“权势网络”
七、“权势网络”与知识分子角色的依附性
1930年代:“国难”与现代中国学术的成长
一、“国家政权建设”与教育学术
二、“国难”与《独立评论》的创刊
三、如何使学术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
四、学科规划之例证:心理学及其他
五、知识阶层的动向
六、小结
《学术与社会》解析对“学术社会”的建构,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重新确立了读书人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传统的发明”,主要检讨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遭遇;第二编为“思想界的解析”,主要汇集了一组讨论“思想界”的文章;第三编则集中关注“学术社会的建构”。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学术与社会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 ||
9787208108301 如需购买下载《学术与社会》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学术与社会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50.5 的主题关于 学术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