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年代:2018
定价:98.0
新文化运动时期,面对国难日促、封建压迫愈烈的情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抗叛逆的要求。受此时势的影响,刚东渡日本求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周作人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日本学和希腊学功底”,积极地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在新的文学思想的传播,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留下了他独具特色的“足迹”。一、激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化观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立基于宗法制度,以血缘群体之氏族、宗族、家族为社会整合的纽带,其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否定人的个体价值来维持封建社会秩序。这种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是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的文化根基,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虽然,晚清以来,这种文化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冲击下,其深层结构有所松动,但是要动摇其根基,仍需要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为此,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民主自由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追求人的解放,锋芒直指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伦理的价值秩序,在精神文化的深层领域揭起了彻底反传统的大旗。1、强调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人的文学”观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第2卷改为《新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以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抨击了各种传统观念,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六项主张 ,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胡适、高一涵、鲁迅、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纷纷写文响应,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为内容和口号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