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少年杨迪
艺术少年杨迪封面图

艺术少年杨迪

蔡致强, 编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人大附中超常生培养纪实》系列丛书以人大附中优秀的、超前的超常教育理念为背景,以人大附中培养的超常生为个案,力图展现超常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和学校的培养和教育之道。本系列选题突出反映了如下一些产品特色和市场差异化特征:其一,本系列选题依据对学生个性的深度访谈,以传记纪实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学生成长过程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为读者提供了孩子成长的完整图景;其二,语言生动、融理论于故事之中,具有同类图书所不具备的可读性;其三,丛书立足于人大附中的优秀教育教学理念,深入挖掘了基础教育领域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其四,丛书从超常教育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完整的产品组合,系统开发了超常教育中的不同个性的学生,以此构成完整的超常教育的理念图影。本套丛书针对的主要读者群体为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个人,基于丛书如上一些特征,本套丛书应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少年天成

一、男子汉必修课

独立前行第一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理解爱,学会爱”

二、全面发展的道路

生活中的点滴教育

父亲的“三好”

运动中的快乐

书法绘画怡性情

音乐声中的艺术情操

有舞台就有精彩

三、千学万学学做人

做豪迈的中国人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流放”海外

野外生存体验

似曾相识的考卷

特別的生日教育

第二章孕育理想的摇篮

一、崭新的舞台

让世界成为教科书

写在班级日志上的爱

550份研究性问卷

引人注目的英语剧

二、集体的激情和智慧

投入英语剧

激情编前会

难忘的”扒词”

花絮一箩筐

致命的一脚

师生总动员

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恼人的成绩单

宣传部长还是“电影导演”?

四、团结一致,成就经典

火爆的后期宣传

阶梯教室的首映式

精彩属于每一个人

荣耀之外的收获

第三章花开遍野

一、丰富多彩的实验班

“沉闷”的新集体

舞动之中见情谊

富有创意的接待活动

运动嘉年华的惊喜

艺术周上层风采

二、因为挑战,所以精彩

1班的《一般无贼》

英语剧中的新定位

再创一个经典

三、梦想的起点

校园里的奥斯卡

闪耀星光大道

“影帝”出炉

校园明星的苦恼

四、胜人者力,胜己者强

自信源自挑战与肯定

与研究生同场竞技

第四章为梦想冲刺

一、又一个十字路口

经历两次高考

美国SAT考试

二、科学学习,事半功倍

丢掉的网线

制定学习计划

实现高效率的方法

单词卡片试用期

三、腹有诗书自从容

失利“智能考试”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重返人大附中

受益终生的作品

师爱无疆

四、花开有声

聚焦美国大学

“情定”纽约大学

第五章飞向电影梦工厂

一、出国前的教育旅行

黄河寻根

体验贫困

二、饮水思源,感恩知福

再为母校做件事

小小短片情意浓

恋恋师生情

插上寻找自己的翅膀

三、曼哈顿的新起点

闹市中的学术风景

“男子汉协定”

有条不紊的大学生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前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人大附中八名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多数人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主;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这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这种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在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他叫胡铃心。是福建省的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后,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期间,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別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惟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名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再将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2008年4月10日9787040248159

后记

刚刚为这套丛书写完序,但总觉得有话没说完,再信笔写上几句。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记录了人大附中八名学生成长、成材的故事。

这八个孩子禀赋各异,却有着共同之处走了一条不符合常规的教育之路。正因如此。他们才在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才华横溢的绘画才子、舞蹈精灵、少年导演:成为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赛车手:成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极强的发明天才。

更可贵的是。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世界的美(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的人,一个内心和谐、坚毅而进取的人。一个有奇思妙想并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的有个性的人。

这是怎样的教育之路?与传统教育区別在哪里?怎样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孩子?这八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它至少告诉了我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权利和尊严的,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他们都像亘古奔腾的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身后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浓缩的历史,他们面前是徐徐展开的雄心勃勃的21世纪。他们将处于未来所有时间、变化的核心。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权利,唯有此,才可以称之为“教育”。

这种尊重决不是口头承诺,而是有具体的内涵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以满足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再具体一些。就是人大附中的办学宗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学生培养的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正基于此。视数理化为“天书”的王羽熙在人大附中才会照样快乐地挥动画笔。自由地挥洒才情。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他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课堂。雷诺车手程丛夫在享受着赛车场风驰电掣的冒险与成功的同时,同样享受着课堂的宁静和与同伴嬉戏的开心。这些在传统教育看来是如此“偏科”、“瘸腿”的孩子,他们上学的日子原来也可以如此轻舞飞扬。

我无意引导孩子们“偏科”、“瘸腿”,我只想通过王羽熙、程丛夫的成长经历,告诉中国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告诉中国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顾自身兴趣与特长。都去攀登分数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残酷的。我们的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心里要孕育着自己的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预见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一生要想梦想成真。就需要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O真力。这种精神与毅力是八个孩子成功的共同特点。喜欢舞蹈,就敢开个人舞蹈专场;喜欢画画就敢出版连环画册……羡慕这样的青春。丰富而多彩:赞赏这样的生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一直以为,在大多数中国中学生身上,缺乏一种强健和自信。愿青少年读者可以从这“个同龄人身上感受到这些。

出这套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这八个孩子的成功而著书立说。严格地讲,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就定义成功还为时过早。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他们仅仅跑完了一两圈。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能否顺利抵达终点,都还要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环境机遇。出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千千万万刚开始在人生路途中起跑的中学生们提供借鉴: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坚韧不拔;是为了给那些身为“教练”的无数个家长与老师提供理念和方法:如何树立信念。如何信任与鼓励。

是为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2008年5月30日

内容摘要:

  他高中毕业后被美国六所一流大学录取,对艺术的热爱使他最终选择了纽约大学“Tisch”艺术系,他的故事再现了一个艺术少年追逐梦想的旅途。本书通过对杨迪成才之路的描写,展示了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尊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  杨迪,2006年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学生,该学院是美国电影电视类专业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  杨迪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少年。在家长的影响和熏陶下,他从小便展现出优异的音乐、书法艺术才能。进入人大附中之后,他在校园英语剧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天赋;和同学一起改编、主演和拍摄的英语剧《无间道》,成为人大附中众多英语剧里面一个突出的符号。在不断的自我挑战过程中,杨迪最终将艺术确定为自己未来的选择。  如果说杨迪早期的艺术爱好表现为一种兴趣的话,那么在进入人大附中后,艺术对他则是一种追求,这种转变正是教育引导的力量。正如专家对杨迪成长经历的点评所言:“学生们潜能无穷,创造力无穷,教育的责任就是给他们搭建起一个挖掘潜能,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艺术少年杨迪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
9787040248180
如需购买下载《艺术少年杨迪》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艺术少年杨迪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杨迪-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