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4.0
本书为长篇小说。
写在前面
一一次庄严的市委常委会
二和蔼风趣的长者
三难能可贵的癌症
四戴围裙的科学家
五真是个小说人物
六饭桌上的保险系数
七琐碎的生活
八从一张图示开始
九顾堃的意识流.
十时空交叉
十一小小的戏剧场面
十二同时的两个空间
十三一个政治家的思考与行动。
十四几条线,
十五情节在发展
十六处心积虑
十七也是“处心积虑”
十八云层摩擦生出闪电
十九暴风雨之夜(一)
二十暴风雨之夜(二)
二十一历史的着眼点
二十二人生难料
不是尾声
后记
前言
朋友:
这是我新近创作的一部小说及其札记。在小说中,我描写了发生在汾城的一件轶闻;从札记中,则可以看到我整个构思的角度、流程及意念。
用意念,还是用观念、理念,我看都无妨。我虽然喜欢哲学,但在文学写作中,我却习惯了同大家一样随意地使用概念。文学在这方面有它的自由。凭各自的印象使用概念,而不是依严格定义使用概念。文学是概念演绎中的“模糊数学”。
这部作品记述描写的事情很简单,完全来自真实。如果有什么非完全临摹生活原型的地方.那无非是生活轨迹(这往往是复线轨迹)在我观察的视野中被遮断不全的片断,我根据经验的想象,连上它而已。
想象有两种:创新型的想象和复真型的想象。前者是含有无限浪漫色彩的、把真实生活升华为梦境般离奇的想象以至产生神话,后者是尽量恢复真实原型,好比考古学家竭力要恢复古碑文上残缺的文字一样。
我这里用的是复真型的想象。
所谓复真,即恢复真迹。请谅我说明:这两种想象的区分与定义,都是我的创造。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其实思维不止这两种,还有灵感思维、感情思维等都刷新一下,不仅是思维方式,首先是思维依据的范畴。要敢于创造新的范畴。为了描状新的事物及思想。
一九八三年夏天,汾城市委的领导让我采访一位患有癌症的中年知识分子,其间发生了许多戏剧性情节。公允而论,它比编下的小说更有力量。
请允许我用“力量”这个概念来表达对一部作品价值的衡量。小说的力量有哪些要素呢?性格的,形象的,生活画面的,情节的,情感的,音乐的,色调的,结构的,因而也是空间的,线条的,情趣的,审美的,知识的,智慧的,智慧的最高结晶:哲理的。这些全了吗?哲理,自然又有社会哲理、政治哲理、人生哲理、道德哲理、历史哲理。总之,我看是兼而有之的吧。小说的力量是综合的。当然,不同的读者,包括那些比较特殊的读者评论家,可能各取所需吧。又有什么阅读(不仅是文学阅读)不是“各取所需”的呢?这不是指那种狭义的、贬义的、有意识、有偏见的各取所需,而是像人的消化系统一样,对食物中诸成分,各人总有不同的取舍吧?就是评论家的“各取所需”(对小说),或扬之或贬之,也不是完全自觉的吧?他也首先是个诚实的欣赏者。肠胃并不一定是由大脑规定好吸收排斥的比例表的。谁有那样自觉的肠胃呢?先爱而后扬,先恶而后贬。爱恶先于扬贬,爱恶是由衷而油然而生的直感。当然,直感性的审美感情,也是沉淀了无数次理性判断、思维形成的。这种“沉积岩”的形成史,一言难以道之,这里就不说了。
言归正传,我于是想把它写成小说。
后记
关于《汾城轶闻》的激情,似乎随着它的诞生早就释放完了。我只能简单交代一点有关它的创作思想。
先谈改革。文学家应该关心改革,但文学家的立足点是不同于政治家、思想家的。虽然他们常常也可能有着政治家、思想家的素质,但是,当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必然进入文学家特有的立场。
他们并不试图去解决政治家的策略问题虽然,他们写政治家的活动与智慧,而且力求绘声绘色;也并不试图去解决思想家们的理论问题虽然,他们也要写思想家的这种努力,而且力求写得像。
他们要描绘的是活的历史,活的人物,活的心理。
一朵具体的鲜花比所有关于鲜花的抽象论述包含更多的真理。
这或许是文学家的格言。
所以,当他们写作时,既应有对生活的切近感这使他们对生活有着尖锐的直接感觉,又应该有着某种超脱感这使他们有着文学家的人生哲理感、历史感。
切近感和超脱感的结合很重要。只有切近感,是一种偏颇;只有超脱感,也是一种偏颇。
没有对生活的切近感,没有对各种社会生活的含有鲜明政治倾向、道德伦理倾向、审美倾向的激动反应,所谓的超尘拔俗是空泛的,那不过是空洞无聊而已。一个始终对生活冷漠的人很难成为艺术家。历史上没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不曾有过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切近体验。
然而,如若不能在丰富的切近感的基础上凝铸出一个纯净的超脱感来,大概很难写出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的。
这种超脱内涵着历尽人生苦乐而尽在不言中的人生含蓄,内涵着悟透世事而有的冷静的历史达观。
空白不是从空白中来。
中国画中的空白恰恰含有最丰富的内容。
有至极而生无。
切近感与超脱感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一旦发现它,就会在创作中到处感到它的力量。
如果你对当代社会生活,对那些牵动所有人利益的社会变革毫无闻睹,麻木不仁,你的神经末梢和社会上的种种激动毫无联系,你只能画一幅从空白中来的空白画(而不是“有至极而生无”的空白),你的创作只能空泛无力。
如果你毫无超脱感地描写一个具体的改革,一惊一乍、欷欷献欺、故作悲壮,为改革方案发愁,为主人公陶醉,那势必写出一些令人生厌的短命作品。
切近感与超脱感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艺术创作中,会派生出许多细则。我感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无情的批判与充分的理解相结合。
倘若没有批判精神,是断然写不出什么深刻东西的。古今中外,一个文学家的伟大常常是与他的批判精神成正比的。
真理都是在批判的目光中被发现的。
文学家一定要让这种批判精神愈磨出锋芒。特别重要的是:一定不能让批判的目光有死角。不仅对自己憎恨的人物展开批判的锋芒,而且对自己钟爱的人物也要展开批判的锋芒。在批判的锋芒面前“人人平等”。
当然,这种批判对于不同人物,在内容上是各有不同的。对于那些被历史和生活否定的人物,这种批判是全面的;对于那些值得讴歌的人物,这种批判就是不忘记揭示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历史局限性,不忘记揭示他们复杂性格的各个侧面,包括那些缺陷甚至丑的侧面。
总之,整个作品要充满批判精神。
然而,还需要有充分的理解。这就包含着对整个历史发展的理解,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理解,特别重要的是对每一个人物的理解。
这种理解我们常常过多地(因而也是不当地)给予了我们偏爱的人物,过少地(同样也是不当地)给予我们所憎恶的人物。
这种偏向性,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许是可爱的,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则是不足取的。
它造成了矫情、浅薄、不真实。
理解并不是袒护、原谅人物性格中的邪恶,而是理解这种性格的环境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史及命运史,理解每一个人物(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多少都具有的命运的悲剧性。
这种理解就含着或带来了某种“同情”。
这种理解和同情是在无情揭示了人物性格及其社会背景之后而有的。
艺术家特有的理解和同情。
这种理解和同情对于那些被历史和生活肯定的人物是显然的,对于那些被历史和生活否定的人物,就表现在作者着眼于对整个生活的揭示,而不停留于对一个人物的揭露与谴责。
这是艺术家俯瞰整个社会时的超脱态度。
任何一部描写社会生活的伟大作品,都是无情批判与充分理解这两种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在写作《汾城轶闻》时,我有过若干对艺术的思考。切近感与超脱感的结合即是其中之一。
这部作品一九八五年发表在《花城》,编辑部将其改成《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遭遇》。新名字似乎更吸引人,因为系统工程学家的故事还不多。感谢《花城》的支持,但在感谢之余,我还略生出一点小小的遗憾:《汾城轶闻》似乎更含蓄,它表明着我对这部小说调子的一点确定。
因此,两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时,又恢复为《汾城轶闻》。
本书这次收入长篇小说文集再版时,作者又做了必要的修订。
二○○八年九月于北京
《汾城轶闻》写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故事:主人公顾堃意外得到的可心女人李珊因为曾和市委书记有一段特殊因缘,这位性格怪癖的系统工程学家的政治命运和情感命运都发生了离奇的遭遇。这既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性题材,又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尝试了不同的语调在叙述中离间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使作品产生了一种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荒诞感。另外,这部作品表现出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少有的黑色幽默,这显然又是一种具有离间效果的现代主义手段。这部作品中鲜有的人物与故事,显出柯云路开拓边缘题材的另类风格。而主人公运用系统工程学把握自己人生、事业、政治、爱情选择乃至日常时间安排,在一些读者中成为指南性读物。 汾城是一个边远小城,因为要树立知识分子典型而选上了身患绝症的系统工程学家顾堃。在“选拔”过程中,顾堃意外得到的可心女人李珊因为曾和市委书记有一段特殊因缘,其情感和命运发生了离奇遭遇。他所居住的陋屋频频为大人物光临,新闻记者也将他列为热门目标,他本人无奈地成为官场斗争的筹码。 故事以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终。 这既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性题材,又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而主人公运用系统工程学把握自己人生、事业、政治、爱情选择乃至日常时间安排,是作品的另类可读之处。 这本书尝试用不同的语调在叙述中离间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使作品产生了某种荒诞感,表现出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少有的黑色幽默。【作者简介】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龙年档案》、《芙蓉国》等均引起轰动。他广泛涉猎多学科,将哲学、心理学、文学融会一体,因此作品在各个阶层拥有广大读者。他的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别具一格,《超级圈套》曾在商界风靡一时,《童话人格》则在当代年轻人中引起热烈反响。特别是他的关于现代人成长的一系列方法论著作,如《情商启蒙》、《人是宇宙的精灵》、《中国孩子成功法》、《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未来强者之路》、《现代青年成功素质训练教程》等,都曾引起热潮。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汾城轶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5960657 如需购买下载《汾城轶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0 |
汾城轶闻是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