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3.0
本书将控制论的传播置于世界科学和政治的历史背景下,做社会学考察。提出:控制论的传播得益于技术工具及观念的双重驱动。通过控制论传播进程的探索,试图厘清科学传播中的一些共性因素。
第一章 控制论之惑 一 引子 二 什么是控制论? 1.何谓控制?——控制概念的属性 2.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3.如何控制?控制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第二章 历史的氤氳:控制论思想的萌芽 一 信息与通讯 二 机器与生命体的类比 三 历史上的自动化运动第三章 群体的共意:控制论思潮的涌动 一 反馈、控制、通讯和计算——从工程师的角度看 二 反射、调节、稳态——生理学中发展出的观点 1.反射、调节、稳态 2.神经、“全或无”法则、脑、生物电
第一章 控制论之惑 一 引子 二 什么是控制论? 1.何谓控制?——控制概念的属性 2.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3.如何控制?控制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第二章 历史的氤氳:控制论思想的萌芽 一 信息与通讯 二 机器与生命体的类比 三 历史上的自动化运动第三章 群体的共意:控制论思潮的涌动 一 反馈、控制、通讯和计算——从工程师的角度看 二 反射、调节、稳态——生理学中发展出的观点 1.反射、调节、稳态 2.神经、“全或无”法则、脑、生物电 三 心理学方面的早熟 四 计算机的作用 五 跨学科合作 六 信息论 七 其他领域的共鸣第四章 控制论在美国(1943-1970) 一 20世纪上半叶关国的科技与社会——控制论产生的背景 二 (控制论)的出版和维纳的创造性综合 三 梅西基金会议——控制论群体的形成和扩大 1.梅西基金会(Josiah Macy,Jr.Foundation) 2.控制论会议 3.控制论群体第五章 控制论传播——从美国到世界 一 普及与推广 二 赛博语言——控制论通用、统一语言的形成与应用 1.赛博语言的建立 2.赛博语言的功能——从类比、综合到隐喻 3.从隐喻到隐喻——赛博语言的循环、反馈和扩张 4.赛博语言受控制吗? 三 控制论的发展 1.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2.生物控制论进展 3.人工智能的发展 4.经济控制论第六章 控制论在苏联 一 苏联在控制论领域的已有成就和相关重要人物 二 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科技和社会 1.科学机构的不断发展 2.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三 反控制论运动:传播开始的波谷 四 为控制论平反 1.计算机技术作为控制论技术的双重作用 2.控制论的合法化 五 控制论的盛行 1.赛博语言的全面胜利 2.全能的控制论? 3.对控制论的争夺 六 控制论的工具性——对控制论在苏联传播的思考第七章 控制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 李郁荣和钱学森:中国的两位控制论先驱者 二 控制论是否产生于清华因?——维纳、控制论与中国 三 控制论概念的传入(1949-1955) 1.建国之初国内的科学与社会背景 2.控制论概念的传入——两篇重要文献 四 控制论问题的翻译出版与研究工作 1.量化分析 2.质量分析——国内对控制论哲学问题认识的深入 五 科学界对控制论的探索与相应队伍建设 1.钱学森及其工程控制论的影响 2.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3.生物学控制论 六 传播模式——哲学先行,平行推动第八章 控制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还是普罗秋斯(Proteus)?——对控制论传播境遇的思考 1.价值确认是第一原则 2.学科辞典对学科传播的独特力量 3.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科学传播产生的作用力 4.在科学传播中,有对外来科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过程 5.接受图式的作用参考文献后记
经典科学革命理论中另一个被广泛征引的观念是科学共同体对某一理论或学说的认同。就控制论思潮的萌动及其最终由二战所催生而言,确实体现了科学群体的共意,然而在其后一段较长的传播过程中,在控制论所涉及的不同知识领域,以及在不同的国家中,却出现了一些协调甚至相当诡异的现象。 本书笔者尝试从传播的角度,选取控制论发生和传播最鼎盛的1940—1970这三十年时间,集中对这一学科理论在美国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在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的传播状况作个案分析。行文采取变焦分析的手法展开对控制论的考察,以图揭示控制论作为一门横断型学科,其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意识形态何以影响它的传播,控制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如何在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下对理论传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