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18.0
本论文透过文化差异论的框架,考察了葛瑞汉、芬格莱特、罗思文、陈汉生、郝大维与安乐哲等几位英美学者对先秦哲学的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史华慈和葛瑞汉关于文化普遍论和文化差异论的论争,并在此背景下引入其他学者对文化差异论的引申。其次,论文通过对文化差异论的批评,揭示了其理论背后所隐含的整体论预设及其可能导致的理解误区,并借助葛瑞汉的语言学框架,提出不同文化间概念互诠的可能途径。接着论文通过对先秦哲学中三个重要专题的讨论,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从三个不同侧面进一步考察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中所隐含的理论预设,并探讨概念互诠的可能性。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史华慈与葛瑞汉
第二节 概述
第二章 两种文化观
第一节 两种文化观
第二节 文化:趋向还是结构
第三节 持续的文化导向
第四节 文化差异与语言决定论
第五节 人类经验的共同基础
第三章 文化差异论及其理论预设
第一节 语言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整体论”背后的哲学预设
第三节 概念互诠的语言学基础
第四章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第一节 人类思维方式的框架
第二节 葛瑞汉的主要理论工具
第三节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第四节 告、孟人性之争中的类比推理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先秦哲学中的理性
第一节 何谓“理性
第二节 葛瑞汉的论述
第三节 陈汉生的批评
第四节 理论背景
第五节 古代中国的逻辑
第六节 理性与理性主义
附录:公孙龙《白马论》中的指称问题
第六章 “仁”与“礼”:一种理论化尝试
第一节 “仁”——“礼”关系的解释传统
第二节 “礼”作为言语行为
第三节 “礼”体现人的尊严
第四节 “礼”的根源
第五节 “仁”的“内在性
第六节 理论预设
第七章 道德自律与儒家伦理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两种观点的对立
第二节 芬格莱特与罗思文:个体与社会的对立
第三节 对芬格莱特和罗思文的批评
第四节 史华慈、郝大维与安乐哲:儒家的个人
第五节 儒家自律观念的建构
第六节 以权利为中心的自律和作为理想人格的自律
结语 反对理论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误区
第二节 一种拒斥理论的解释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差异与类同 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外语学术研究系列·博士文库。 《差异与类同 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史华慈与葛瑞汉、第二节概述、第二章两种文化观、第一节两种文化观、第二节文化:趋向还是结构、第三节持续的文化导向、第四节文化差异与语言决定论、第五节人类经验的共同基础、第三章文化差异论及其理论预设、第一节语言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第二节“整体论”背后的哲学预设和第三节概念互诠的语言学基础等等。【作者简介】刘玉宇,女,1973年生,中山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起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2003-2004年度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作为访问学者于哈佛大学访问一年;2005年获得中山大学比较哲学方向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和比较思想史等。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发表过若干文化评论、译文,出版过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