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15.0
《城市》书中,韦伯想要证明的是,城市不仅作为多元要素之一参与建构了各个文明形态,甚至可以说,还为这些多元要素得以共同塑造现代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理空间。放在韦伯的方法论-类型学历史考察的复杂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延伸思考线索,而且见人所未见。这项“城市社会学研究”,早已被公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应用范例之一。相信中文读者也不难接受这个朴实的思想学术评价。
译序一 城市的概念与类型(一) 城市的经济概念:市场社区(二) 三种类型:“消费城市”、“生产性城市”及“商业城市”(三) 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四) 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一的“城市经济”(五) 城市的政治-行政概念(六) 堡垒和要塞(七) 作为堡垒与市场混合物的城市(八) “公社”与“市民”概述A 西方公社的特征B 公社特征在东方的缺失C
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公民的概念,就西方史学而言,实与“市民”密不可分。在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共同体的出现,无疑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转捩点。然而,此一共同体得以形成,却又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包括氏族的羁绊、外来政治支配等——的决裂上。《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城市非正当性支配》中,马克斯·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意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掌握
张宝义, 著
陈映芳, 等著
(美) 奥罗姆 (Orum,A.M.) , (美) 陈向明, 著
(美) 里甘·科克 (Regan Koch) , (美) 艾伦·莱瑟姆 (Alan Latham) , 著
胡小武, 著
(美) 莎伦·佐金 (Sharon Zukin) , (美) 菲利普·卡辛尼兹 (Philip Kasinitz) , (美) 陈向明, 主编
(美) 克鲁帕特, 著
(英) 古斯塔夫·米尔恩, 著
周为筠,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