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本书展现了海宁皮影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与传承保护的现状。
总序
前言
序言
溯源及历史沿革
【壹】海宁皮影戏的源头
【贰】海宁皮影戏的流变
【叁】当代海宁皮影戏的发展
剧本与台词
【壹】海宁皮影戏的剧本
【贰】海宁皮影戏的台词
皮影影偶
【壹】皮影影偶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贰】皮影影偶的制作工艺
【叁】海宁当代皮影影偶制作
皮影音乐
【壹】海宁皮影音乐的唱腔和曲牌
【贰】海宁皮影戏的演唱风格和特色
艺人及传承
【壹】新中国成立前的皮影艺人及传承
【贰】海宁当代皮影艺术的传承
皮影戏与海宁民俗
现状与思考
附录
【壹】海宁皮影戏大事年表
【贰】海宁皮影戏传承谱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在道具制作和运用、唱腔、剧本、台词、舞台表演等各个方面,海宁皮影戏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全国众多的皮影戏序列中独树一帜。同时,海宁皮影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地方的人文发展、戏曲史、美术史、地域沿革史、方言变革史、地方音乐演变等,都极富价值,是海宁民间的古老艺术精品,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皮影戏曾经是海宁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烙印深入本地居民的信仰之中。这是我们群体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仍然鲜活着的民族璀璨传统的一部分。保护皮影戏,也就是延续我们文化生存的链条,因为钱江大潮所哺育的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也会由此而生。
海宁皮影戏在当代环境下面临生存的危机,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了解、关心、保护和发展皮影戏。对于过去了的、明显不再适合现代生活节奏和审美习惯的传统剧目,我们需要整理,以文字、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以使后来的研究者能有资料可查。而对于那些仍然有可能在当代发展的传统元素,如皮影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则需要鼓励其创新发展,并以各种可能的手段,拓展皮影戏表演的空间。在当代,皮影戏仍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并且在旅游景点成为观光项目,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皮影戏走出国门,又承担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功能。
本书的定位,是让大家能够全面地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叙述其在剧本、唱腔、舞台特色、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以引起对皮影戏的兴趣,促使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这本小册子,从动手写作到最后完成,历时一个多月,其间得到了不少老领导、老艺人和各界专家学者和社会上关心皮影戏的各界人士的帮助。沈圣标、张坤荣、王钱松、徐二男等老艺人审阅了初稿,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海宁文化局局长的柯瑞荣同志,提供了当时海宁皮影队组建、生存情况的回忆。这些,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所叙述的内容更加精确。在写作“现状与思考”一章时,海宁一中的於骏洁同学,也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顾希佳研究员,对本书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意见。对所有这些专家、老师和朋友,在此一并致谢。
在本书策划、采访、编撰和修改的过程中,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建仑先生、业务科张利娟和李如月两位女士,都给予了热情的关心、支持、帮助,也在此致谢。
本书的皮影音乐部分由宓铮撰写,其余章节为祝浩新撰写,王国良先生对所有图片进行了筛选、排列,并主持了采访老艺人、老领导的工作,使本书的材料得以尽量地具体和丰富。
由于海宁皮影戏的一些老艺人业已去世,部分资料无法获得,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这本小册子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改正。
编著者
2007年12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感和历史感是非常重要的,国内一些专家经常在强调的原生态,是皮影戏的灵魂。与此同时,原生态本身即使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也是要发展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一种群体智慧。而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无限多元化的时候,皮影戏怎样发展才能保持自身的灵魂?这本小册子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确切地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是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在认准了的方向上不断探索,留住我们文化的根。 海宁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海宁皮影戏的影偶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用牛皮或羊皮制成,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因而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海宁皮影戏是海宁人民群体记忆的一部分。 本书的定位,是让大家能够全面地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叙述其在剧本、唱腔、舞台特色、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以引起对皮影戏的兴趣,促使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海宁皮影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
9787806866214 《海宁皮影戏》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杭州 | 出版单位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60 | 印数 | 2000 |
海宁皮影戏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827 的主题关于 皮影戏-简介-海宁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