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修养
温和的修养封面图

温和的修养

朱光潜,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年代:2008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选取了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个人修行、文学修养和身心健康方面的随笔40余篇,按“天地之间”、“博学于文”、“身心之美”分为三辑。文章多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距今已有数十年,但其中的人文精髓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的教益。

书籍目录:

前言/1

天地之间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9

谈处群/16

谈立志/34

谈英雄崇拜/40

谈敬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45

谈交友/50

谈谦虚/56

谈人生与我/65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70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85

谈价值意识/103

学业.职业.事业/110

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117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125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133

生命/137

博学于文

我与文学/14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150

谈学问/162

谈读书/169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180

文学与人生/186

资禀与修养/193

文学的趣味/200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207

诗的意象与情趣/213

诗的无限/219

无言之美/226

身心之美

谈美感教育/239

谈动/248

谈静/251

谈冷静/255

民族的生命力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263

游戏与娱乐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268

谈性爱问题/273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280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答王毅君/285

音乐与教育/287

谈消遣/293

谈休息/299

谈侧隐之心/305

谈羞恶之心/312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318

附:作者自传/326

前言

准备编这本集子的时候,十年前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在一次大学书展上,购得洋洋二十卷本的《朱光潜全集》,与德海君手提肩扛,一路上颇贏得了些赞叹和钦服的注视。如今,只有那书躺卧在书架寂静的角落,仿佛十年的光阴只是一转身罢了。不过仔细一些,依然可以看到封皮悄然隐褪的淡黄色泽和书脊上细细的尘埃。古人说读书如交友,面对故友无言的审视,我不禁愧疚羞赧。这转瞬的十年剩下的,难道只有渐渐褪去的光泽和细细的尘埃?

失去的光艳不能弥补,积聚的灰尘却还可以拭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对心性的擦拭过程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让他人代替,只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用朱光潜的话说,“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谈立志》)这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涵盖精准、寓意幽深,正是朱光潜修身治学精神的体现,是他一生遵循的风标。

集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称作“天地之间”,讲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与实现。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打交道。人们谈论修养,往往拘囿于个人修身的内向自足或只限于待人接物,而朱光潜却把修养的范围扩大到人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层面。个人修养问题必须立足个体,面向社会去找答案。在人世间的正确定位是树立志向,培育修养的大前提。他在《给现代中国青年》一文中谈到,“青年们常喜欢把社会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还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同样地埋怨过前一辈子人。由此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地仍为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此一语道破了古今多少人的通病。那令人哀婉的“追求”、“彷徨”、“堕落”辗转循环的三部曲吞噬了多少青年的热情和志向。究其原因,朱先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觉悟,没有认清自己在历史、社会中的位置,只浑浑噩噩随波逐流,醉生梦死。觉悟就是要认清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局限,并以此作为修身立志的前提。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谈谦虚》)处世本是立身之一端,对人对物是敬,持已则是谦虚。“‘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人类到失去虔敬情感的时候,就不会作向上的企图,使生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了。”(《谈敬》)立志当然要高远,所以要找一座高山去敬仰攀登;立志又往往失之于虚空,所以还要找一座幽谷去承载容纳。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说到底它是一种“自知之明”,“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谈谦虚》)交友是与他人和社会交际的重要纽带,懂得了“敬”与“谦虚”,责己宜严,责人宜宽,则可多与人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真朋友、好朋友。朱先生与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沈从文、胡愈之、周予同、刘大白、夏衍等同学、同志声气相通,正是这个思想的一种体现。

认清了自然、社会中“我”的位置,树立了远大切实的志向,培养了与他人、社会交往的修养,人才能清醒地面对人生大舞台。朱先生把人生分为“看戏”和“演戏”两种,二者并无优劣高下之别。“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谈人生与我》)这种此时此地的精神,正是朱光潜“三此”精神的表现,也是他生命始终生机勃勃的原因。对于人生理想的修养,朱光潜既赞同西方式的真善美的追求,也推崇儒家“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乐主和,礼主敬,和是内涵,礼是外观,和顺积中,则英华外发,礼乐和合就是理想之人格修养。理想投影到现实行动就是学业、职业和事业的问题。朱先生认为择学择业首先要考虑个人的禀赋和兴趣,且不可误于名利观念。此语尤为警醒。当今人们幸福感日趋疲软,很大一方面就在于营营于名利,忘却了此生此身的真趣。

……

目睹当时社会的种种敝陋,朱先生深切感到,改变社会现状的根本在青年,而改造青年的根本在教育。经过几年酝酿,朱光潜在1924年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一文,希望通过私人办学,培养一批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简朴克欲生活方法、经过近代科学训练的自食其力的“改造社会的领袖人物”,从而带动影响整个社会的大变革。1925年春天,朱光潜和匡互生、丰子恺、夏丐尊等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改名立达学园),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后来又和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夏衍等一起,成立了立达学会。立达学会的宗旨就是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立达”二字来源于《论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三此主义”的关键,将自己置身于实践理想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勇于自我牺牲,绝不推卸退缩。

“文革”中,朱光潜也未能幸免,挨批判,被抄家,关“牛棚”,听训斥,没完没了地写检讨和外调材料。在此期间,翦伯赞、冯定等都怒形于色,而朱光潜则是一副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神态,这正是“三此”精神化入日常的一种体现。朱先生以研究美学著称,但也因此为人嘲讽。“文革”期间,被称为“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朱先生被拉出去批斗,一个红卫兵说:这样一个瘦干巴老头一点儿也不美,根本不配有美学家的称号。朱光潜巧妙地回答道:“我看上去不美,是因为我把美献给了社会。而有些人看上去好像美,是因为他占有了社会的美。”幽默之中不失坚强。最终,朱先生渡过了这一劫,迎来自己学术上的“第二春”。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谈修养,与其说是言传不如说是身教。他实在是将自己此身此时此地的切身体会与实践历程讲给我们听,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朱先生也正是用他一生的身教的无言之美启迪、教育着后来的有志青年,使我们警醒、振作,鼓舞精神,重新出发。在前进的路上,当遇到艰难坎坷时,或当峰回路转时,这位师长兼朋友都会默默注视着我们的每一个选择。

刘广王潇琳

2007年12月12日

内容摘要:

  失去的光艳不能弥补,积聚的灰尘却还可以拭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对心性的擦拭过程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让他人代替,只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谈立志》)这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涵盖精准、寓意幽深,正是朱光潜修身治学精神的体现,是他一生遵循的风标。本书是“率性丛书”之一《温和的修养》分册。  《中庸》开篇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意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朱子语)。率性丛书中的“率性”二字即采自这里。性情之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情所长。这套丛书,就是选出各位作者性情所长的部分。【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1925年出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噬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温和的修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0大师率性丛书
9787801868688
如需购买下载《温和的修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温和的修养是东方出版中心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