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50.0
本书介绍了脂质体研究基本技术实验、应用的具体领域。
Ⅰ一般方法
第1章脂质体的制备
1.1磷脂的处理及贮存
1.2制备方法
1.2.1手摇法
1.2.2超声法
1.2.3冻干再水化法
1.2.4逆相蒸发法
1.2.5表面活性剂去除法
1.2.6高压均质法
1.3脂质体的纯化
1.3.1柱过滤
1.3.2离心法纯化脂质体
参考文献
第2章脂质体的表征
2.1引言
2.2脂质体组分的化学分析
2.2.1分光光度法对磷脂进行定量分析
2.2.2脂质的薄层色谱
2.2.3(磷)脂的HPLC分析
2.2.4胆固醇和α-生育酚的HPLC分析
2.2.5脂肪酸的GLC分析
2.2.6脂质体磷脂降解的化学分析
2.3脂质体的物理表征
2.3.1包封百分比的测定
2.3.2释放率的测定
2.3.3包封体积的测定
2.3.4层状结构
2.3.5脂质体的粒径测定
2.3.6PCS测定zeta电势
2.4其他方法
2.4.1Bligh和Dyer萃取法
2.4.2Sep-Pak微柱萃取
2.4.3羧基荧光素和钙黄绿素溶液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3章物理研究方法:差示扫描量热法
3.1引言
3.2技术概述
3.2.1差示扫描量热法
3.2.2高灵敏度差示扫描量热法
3.2.3调制温度差示扫描量热法
3.3DSC测量的实际问题
3.3.1坩埚的选择
3.3.2样品量
3.3.3校准
3.3.4扫描速率
3.3.5研究脂质体要求的条件
3.3.6HSDSC测量的实际应用
3.3.7MTDSC测量实例
3.4DSC及相关技术在脂质体研究中的应用
3.4.1脂质体的相转变行为
3.4.2多组分体系的相转变
3.4.3磷脂-药物的相互作用
3.4.4脂质体作为膜模型的DSC研究
3.4.5冻干脂质体的MTDSC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第4章脂质体研究中的荧光分析法
4.1荧光分析法研究脂质体融合
4.1.1铽/二吡啶羧酸分析法研究水性内容物的混合
4.1.2水性内容物混合的氨基萘三磺酸/对一二甲苯二溴化吡啶(ANTS/DPX)分析
4.1.3NBD/罗丹明共振能量转移法分析脂质混合..
4.1.4荧光分析测定内侧单分子层的混合
4.2荧光分析法研究脂质体的渗透性
4.2.1羧基荧光素或钙黄绿素的释放
4.2.2Tb/DPA复合物的释放
4.2.3ANTS/DPX的释放
4.3荧光法检测蛋白质与磷脂膜的结合
4.3.1通过膜结合的荧光团检测
4.3.2用膜内蛋白缔合的荧光团检测
4.4脂质体作为pH传感器研究细胞相互作用
4.4.1Pyranine(HPTS)分析法
4.4.2双荧光团分析
4.5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法检测巨大型脂质体中的脂质相
4.5.1直接观察双分子层中脂质区域共存
4.5.2巨大型单层脂质体
4.5.3双光子激发显微法
4.5.4二元磷脂混合物中凝胶相/液相共存的观察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脂质体的稳定性、贮存及灭菌
5.1引言
5.2防止化学降解
5.2.1磷脂氧化
5.2.2磷脂的水解
5.3防止物理变化
5.4脂质体的冻干
5.4.1引言
5.4.2脂质体冻干的重要因素
5.4.3冻干状态的稳定性
5.4.4冻干方案示例
5.5无菌脂质体制剂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6章用大单室囊泡包封弱碱性药物、反义寡核苷酸和质粒DNA递送药物
6.1引言
6.2磷脂浓度的测定
6.3用确定孔径的聚碳酸酯膜挤出制备大单室脂质体
6.4弱碱性药物基于跨膜pH梯度在LUV中积聚
6.5包封基因药物的脂质体系统:用于体内递送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的长循环载体
参考文献
第7章脂质体的表面修饰
7.1引言
7.2蛋白质和多肽连接到脂质体表面
7.2.1蛋白质和多肽通过氨基与脂质体结合
7.2.2通过巯基将蛋白质连接到脂质体上
7.3将碳水化合物(糖)或其他小分子结合于脂质体表面
7.4将诊断用金属原子连接于脂质体表面
7.4.1低分子质量螯合物DTPA与脂质相连,从而插入脂质体膜
7.4.2在与脂质体结合的螯合物上负载金属
参考文献
第8章空间保护型长循环脂质体
8.1引言
8.2空间保护聚合物(PEG)与脂质体相连接
8.2.1脂质体中插入PEG
8.2.2在预制的脂质体上连接PEG
8.2.3长循环脂质体的体内分布对其粒径的依赖性
8.2.4长循环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蓄积
8.3不同配体与脂质体中接枝聚合物的远端相连
8.3.1配体与肼化PEG相连
8.3.2配体与PDP活化的PEG相连.
8.3.3通过COOH-活化的PEG连接配体
8.3.4将含有伯氨基的配体与含有pNP-PEG-PE的脂质体相连
8.3.5制备“配体-PEG-脂质”结合物并将其插入脂质体中
8.4脂质体表面上可解离的PEG
8.5对PEG化脂质体的消除有影响作用的生物因素
参考文献
第9章生物系统中的脂质体
9.1引言
9.2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9.2.1脂质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能方式:吸附、(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脂质交换、融合
9.2.2标记物
9.2.3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培养
9.2.4肝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9.3脂质体的生物分布
9.3.1动物模型/种属差异
9.3.2体内脂质体-细胞相互作用
9.3.3标记物
9.3.4脂质体的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0章基因递送中的阳离子脂质体
10.1引言
10.2质粒DNA的分离
10.3质粒DNA浓度的定量
10.4N/P比的计算
参考文献
Ⅱ专题和应用
第11章pH敏感脂质体
11.1引言
11.2pH敏感的机理
11.3方法
11.3.1pH敏感脂质体的制备
11.3.2pH敏感脂质体的表征
11.3.3pH敏感脂质体的细胞结合
参考文献
第12章放射标记脂质体用于造影和生物学分布研究
12.1引言
12.2用于追踪放射标记脂质体的仪器
12.2.1γ射线照相机
12.2.2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照相机
12.2.3γ井型计数器
12.3γ-发射放射性核素标记脂质体的方法
12.3.1概述
12.3.2用于标记脂质体的放射性核素
12.3.3放射性核素标记脂质体的方法
12.4放射标记脂质体的表征
12.4.1放射标记体外稳定性评价
12.4.2体内放射标记评价
12.5图像采集和分析方法
12.6以γ井型计数器测定组织生物学分布
参考文献
第13章恒温滴定量热法(ITC)
13.1引言
13.2仪器和技术原理
13.3MCSITC的计算机辅助测量
13.3.1热力滴定
13.4临界胶束浓度的评价
13.4.1热动力学背景
13.4.2测量
13.5表面活性剂一双分子层膜平衡
13.5.1表面活性剂分配进入脂质膜
13.5.2脂质体增溶
参考文献
第14章囊泡型磷脂凝胶(VPG)
14.1背景
14.1.1静注用脂质体面临的生物药剂学和技术上的挑战
14.1.2局部给药脂质体面临的生物药剂学和技术上的挑战.
14.1.3磷脂分散体:溶胀和相
14.1.4机械应力:囊泡分散体和囊泡型磷脂凝胶的形成
14.1.5VPG的概念
14.2VPG的制备
14.2.1用单一磷脂制备VPG
14.2.2用两种或多种脂质制备VPG
14.3VPG载药
14.3.1直接包封
14.3.2被动载药
14.3.3掺入/结合
14.4VPG的灭菌
14.5VPG的表征
14.5.1形态
14.5.2流变学、黏性
14.5.3体外的缓释行为
14.6由VPG制备SUV分散体
14.7由VPG制备的SUV分散体的表征
14.7.1囊泡粒径分布
14.7.2包封率
14.8体内应用
14.8.1吉西他滨VPG的制备和体外表征
14.8.2肿瘤内注射吉西他滨VPG
14.8.3静注吉西他滨VPG
参考文献
第15章脂质体DNA疫苗:包封操作
15.1引言
15.2材料
15.3采用脱水一再水化法将质粒DNA包封于脂质体中
15.3.1溶液的配制
15.3.2操作步骤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本书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覆盖了大量重要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实验方案,包括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的表征;不同物理方法在脂质体研究中的应用;脂质体的灭菌、稳定性、贮存;脂质体包封药物;根据不同目的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其中包括制备靶向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脂质体在生物系统内的行为以及脂质体作为转染载体的应用。第二部分包括5章,讲述了研究和应用脂质体的一些具体领域。这部分所含章节涉及一些特殊专题,包括pH敏感脂质体、诊断造影脂质体、脂质体DNA疫苗、脂质体的恒温滴定量热测定以及囊泡型磷脂凝胶。 本书原著为第二版,是一部经典的实用技术手册。原著由脂质体各个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内容覆盖脂质体技术的所有关键技术。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几乎脂质体研究基本技术的全部实验细节,包括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和贮存;脂质体包封药物;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从而控制脂质体在生物环境内的行为;长循环脂质体以及阳离子脂质体作为转染载体的应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脂质体应用的具体领域,包括pH敏感脂质体;诊断造影脂质体;脂质体DNA疫苗;脂质体的恒温滴定量热测定以及囊泡型磷脂凝胶。 对于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手册和参考指南,同时对于刚刚步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本书亦是理想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