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5.0
本书化繁为简,将经典的国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通过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为更多向往国学的读者提供精神上的“低门槛无障碍阅读普及本”。读者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第一课 仁爱之道——国学中最大的美德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核心就是“仁”,而“仁”的本质就是“仁者爱人”。孔子所说的“仁”,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按照这种解说,我们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仁”的境界,即爱护、尊重、关心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仁”可谓是国学中最大的美德。1.以德报怨,不念旧恶2.走出宽恕的第一步3.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4.敞开心胸,善待不喜欢自己的人5.最高贵的复仇就是宽容6.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为一体第二课 淡泊之道——国学中的人生境界道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清高境界。《老子》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钱,有的人看重权,但无论追求的是什么,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见自己的心”,能否真正读懂国学中的人生境界。1.宠辱不惊,处之泰然2.权势功名,终将化为尘埃3.不以贫贱为耻,不以富贵为荣4.名利看不破,终会为其所累5.快乐像蝴蝶,不要给自己的内心设限6.顺其自然,顺“势”而行第三课 求全之隙——国学中的“留白”之道“留白”是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法,有了“留白”,欣赏者在书画面前就有了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人生也是如此,圆满的人生只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与其苛求完美,不妨借鉴“留白”的艺术。人生需要“留白”,正是那些“留白”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塞得太满。1.大成若缺,不完美才是人生2.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3.见好就收,是真洒脱4.物忌全胜,事忌全美5.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第四课 人生如局——国学中的人生规划《菜根谭》中说:“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通过规划人生的格局,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可能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理想和现实才会靠得更近。1.找到目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认识你的优势,摆正你的位置3.居安思危,有备方能无患4.半途而废是成功的大忌5.善于掌握人生的主动权第五课 见贤思齐——国学中的交友之道“朋友”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诗经》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这位楚国上大夫曾经发出过“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感叹。可见,交友之道,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2.靠权势利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4.好的友情,不是靠说出自己的隐私来维系的5.交友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第六课 方圆智慧——国学中的处世之道我国经史子集中关于方圆的智慧之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和哲学的思辨,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欲圆而行欲方”,圆,是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方,是行动有据,收放自如。方圆结合,可进可退,进不是盲动,退不是逃避。圆是圆融,方是方正,相互兼容,共同陶冶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是中国传统谋略文化最深沉、最重要的智慧之源。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拥有水一样的智慧3.别把能量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4.降低标准,是解决人生难题的一把钥匙5.得意忘形是摧毁心智的利器6.在适当的时机施“惠”于人第七课 与人为善——国学中的做人准则《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中国有句古训:“行善积德。”有的人心怀善心,同情弱者,帮其所难;有的人施以善举,慷慨解囊,济人之困;有的人扶善抑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些善行善举,彰显出了人们高尚的精神风貌。1.善行终会招来福报2.不以善小而不为3.别让好心办“坏”事4.惠己之心惠人,责人责心责己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爱要刻在石头上,恨则写在沙堆里第八课 一诺千金——国学中的诚信基准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才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1.君子养心,莫过于诚2.经商之道,诚信是金3.量力而行,不要做“言过其实”的许诺4.待人以诚,但也要防备别人的谎言第九课 君子慎独——国学中的修身养性《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1.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2.放下内心的杂念3.戒掉浮躁之气才能成大器4.“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5.千万别拿嗜好当“鸦片”6.简单即快乐第十课 言之有物——国学中的说话之道《论语》告诉我们,颜回“不贰过”,曾子“三省吾身”,子路“闻过则喜”,孔子则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可知儒家极重视“知过”的功夫;佛门亦告诉我们,要“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非”。“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在今天依然表现着它的价值。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思考,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1.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2.言之有物,借力说力3.赞美和批评都不可过头4.辟除谣言,获得别人的信任5.争辩是最大的“空耗”6.谨慎使用“挑拨离间”的句式第十一课 藏锋敛锐——国学中的隐忍之略《菜根谭》中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内心应该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却应该像珠玉一样深深地藏起来,不可轻易向世人炫耀。1.小事愚,大事明2.匹夫之勇要不得3.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4.少夸夸其谈,多脚踏实地5.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7.放下“身架”,才能抬高身价第十二课 自立自强——国学中的立身之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早年丧父,在母亲的呵护和教育下长大成人。虽然家境不好,但他的努力和勤奋造就了他的成功。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的丰功伟业,一切的辉煌成就,都建立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1.天赐良机不会光顾庸人懒汉2.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3.吃他人之“堑”,也可长自己之“智”4.一次只拉开一个抽屉第十三课 知书达礼——国学中的文明素质先秦的孔子、孟子、墨子皆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以至“圣人”;宋朝朱熹主张读书要“明天理”。从孔子到朱熹,都反对为个人消遣和利禄名誉而读书。1.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滋养自己2.多读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书3.知书达礼,多说礼貌用语4.注重礼仪举止,给你的形象加分5.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第十四课 知舍善得——国学中的取舍之道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对君子的认识。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舍之间就有这样的临界点。有时候,取舍只在一念之间,悲喜也只在一念之间。1.发现平衡点,果断做出抉择2.因为舍得,所以拥有3.完全接纳当下时刻第十五课 心存孝义——国学中的孝爱内涵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之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孝敬父母历来被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2.了解父母的精神世界3.“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4.你还有多少时间能和父母在一起第十六课 境由心造——国学中的心态修炼《易传》里说:“乐天知命故无忧。”人的一生充满了烦恼、忧愁,所以需要“无忧”来进行消解。生活纵然是风波不断,但只要我们在面对这些无可奈何时不沮丧放弃,必定可以寻找到生活的惊喜,找到生活中的那一抹亮色。
南怀瑾、季羡林等最后一批顶尖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解读! 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绝对值得一读再读的国学永世典藏本! 以圣贤为缘—— 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华夏五千年经史子集的集大成者,等待你的探索! 以大师为机—— 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穿越时空的阻隔,为你讲经说法,助你读书读史读人生! 以得道为本—— 儒做人、释见性、道明德、艺修身……阅读本书,可得师、得智、得道、得友、得益,得大视野、得大格局、得身心归!《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化繁为简,将经典的国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通过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为更多向往国学的读者提供精神上的“低门槛无障碍阅读普及本”。读者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作者简介】谢寒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研修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最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研究专长为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至今出版了10部专著以及心灵、国学类畅销书5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