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8.0
本书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与实践,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的丰富内涵;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工业建设历史为线索,考察了中国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总结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道路和规律。
第一章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 关于工业化定义的文献及评述
二 工业化的内涵
三 工业化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工业
第一章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 关于工业化定义的文献及评述
二 工业化的内涵
三 工业化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 工业化的阶段划分
二 工业化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回顾
一 西方理论界对工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学者对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生成与内涵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
一 历史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工业化提供了优厚条件
二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多维透视
一 再生产理论是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二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
三 国家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四 科技进步是工业化的直接动力
五 工业化与市场化相互促进
六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生
七 工业化与全球化相伴随
八 工业化的自然条件
九 对工业化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 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任务
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四 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到优先发展重工业
五 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制度保证
六 开放与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外部条件
七 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
第二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与实践
一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二 斯大林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运用
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四 高速赶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
五 工农“剪刀差”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六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体制选择
七 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八对斯大林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简单评介
第四章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构想
一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提出
二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三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性特征
四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终结
第二节 “一五”时期: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模仿与照搬
一 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
二 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内容与方法
三 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 八大前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二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三 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意义
第四节 1957-1978:工业化走向畸形发展
一 “超英赶美”:超常规的工业化速度
二 “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三 “同时并举”:全面参与的工业化力量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开创
第一节 中国特色工业化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 初级阶段的国情是确立中国特色工业化战略的基本依据
二 世界工业化进程是开创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参照
第二节 1978-1992:消费需求导向下的工业结构纠偏
一 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为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 调整结构,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三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在城市与农村全面推进
四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工业化主体多元
第三节 1992-2002:工业化的全面转型
一 工业结构快速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
二 外向型经济格局形成,中国工业化开始融入世界工业化体系
三 技术进步加速,工业化由粗放走向集约
四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
第四节 2002年至今:走上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二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四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五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章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全方位开放的工业化
一 开放是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
二 准确把握中国工业化与世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三 在全方位开放中推进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市场化推动的工业化
一 市场化是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三 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为工业化提供外部资源支持
第三节 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
一 在农轻重协调发展中推进工业化
二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工业化
第四节 区域统筹的工业化
一 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 从不平衡战略走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第五节 城乡互动的工业化
一 工业化需要城乡协调整体推进
二 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村产业基础
三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工业化协调发展
四 乡镇企业是统筹城乡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七章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曲折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奠基了工业化理论的科学基石
二 列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二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三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一 准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是其中国化的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四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潮流
五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扎根于中国
工业化实践
六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不懈推进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杨宏伟编著的《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基 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 业化理论与实践,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丰富 内涵;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工业建设历史为线索, 考察了中国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从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总结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与 创新,《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视角》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 化的道路和规律。
杨宏伟编著的《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在结构上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二章: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多维透视。第三章: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第四章: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开创。第六章:归纳和分析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第七章: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29029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424 的主题关于 中国特色-工业化-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