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0.0
本书作者以细腻敏感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四十多年的生命轨迹,作为当代中国话剧、影视艺术变迁、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她的书稿又可以说是一部个人版的中国话剧影视艺术“编年史”。她语言生动诙谐,调皮有趣,善于在日常生活事物中发现、展示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把老北京人日常语汇运用在她叙述的各色人物中。
作者的话/1
序一兄友们说(许同均)/4
序二晚霞对旭日的诉说(徐雅雅)/6
序三“柴禾妞”与槐树花(张炬)/10
序四我认识的陈励(小华)/13
青涩岁月
19471968
我是老北京人儿/3
永远的露天电影院/7
端午节那天我逃学/12
变戏法儿/18
小媒婆儿/22
槐树花,初恋悄悄走来/27
亲爱的,我冷……/32
狂热的青春
19681972
我当兵啦!/39
我先当上了“新四军”/43
哑脖子班长/46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52
战地高唱《我是一个兵》/56
小女兵与火头军/62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65
女兵与大白马/73
班长,我这是怎么了?/78
竹楼,火塘,三脚架……/82
傣家竹楼的木瓜水/87
四合院的日子
19721982
我爱“自来红”/95
婆婆教我锁扣眼儿/100
在四合院“猫冬”的日子/109
胎心/113
那一年我在都江堰……/119
毛妮儿戒烟/124
艺术年华
19822008
《渴望》真善美永驻/133
《编辑部》里的乐子多/144
走,只当跟你遛个弯儿吧!/154
歪打正着不是真功夫/157
房东大妈翻脸了
记拍摄电视剧《唐山大地震》/160
好山好水出好茶
记拍摄电影《茶色生香》/162
祭坛上,那件白色布拉吉
记拍摄电影《茶色生香》/166
遗憾,我没能站在台上……/170
我和“老东西”/174
感谢您“李鸿章”/181
闲居时代
2008
门前,那把椅子不见了……/187
不可忘怀的1976/192
哦,红菱艳!/195
什么,我是你爷爷?/201
声声低呼亲爹爹/204
忏悔/210
陈励的艺术简历/218
前言
陈励是我在校学习表演专业的同窗师妹。我们大约只有一年多的同学生活,我在1961年入学,她是1964年。由于风起云涌的“文革”兴起,我们正常的学校生活不得不提前终止在1966年。以后,走上社会,又各处一方,关于她只是“跳跃式”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已。
记得离校许多年后,一次,也记不清她是怎么找到我那时工作的编辑部,兴高采烈地拿来了她写的剧本,要我看看能否推荐发表在《剧本》刊物上。记得我是认真地读了她的剧本,并与她坦诚地交谈了对剧本的意见。印象中,她那时的剧本各方面都显“稚嫩”,离刊物发表尚有距离。
当我现在读完她的《静止的红菱艳》,我似乎难以把我印象中那个身材不高、活泼乐天的女孩和这本厚厚的书的讲述者师妹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个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女性,假如没有现实生活突变的打击,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可能是柔婉、贤淑、富态的少妇,而不会是作品自述反映出的.位坚强、勤奋、热情、成熟的女性。她的文笔如此干练、优美,以不同的文体,记述了自己风风雨雨的经历、见闻、所感、所思、所悟。
人人都爱梦想,特别是上了些年纪之后。在陈励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喜欢梦想,更加会梦想的女人。
在她的叙述中,我们才知道,她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度过了艰辛坎坷的生活。但,她没有抱怨,也不怀恨。年纪愈老,她意志愈坚强,心理愈健康。怀着勇气,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生活。她说:“哪怕是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她都会坚定走向她的目标。这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她身上一种难得的品质。因而,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的收获是丰富、是充实。
她善于在日常的生活事物中发现、展示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把老北京人日常语汇运用在她叙述的各色人物中。她的语言不乏生动、诙谐,甚至调皮和有趣。这些特点已成为她许多文章的语言风格。
在她的《西城柴禾妞儿》中,她描画了一位纺织女工和她怀中孩子的亲情关系,是那么生动、传神,显示她捕捉人、事,并用文字生动表达的能力。在其他不少章节中,我也常被叙述者的质朴和坦诚所感动。如“戒烟”和“忏悔”的一段文字,竟令我眼眶潮湿。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陈励自觉非自觉地被吸引到网络中来。“网络给了我整个世界,让我活得有滋有味……”她说。她执迷于将日常的感知敲击记录下来。在不长的时间里,积累了数十万字作品。这恰恰提示了一种前景:过去凸显少数作家的时代,将可能让位于为数众多的“平民化”的网络作家时代。我们可以把陈励的作品看做是一种预示。
我相信,陈励执著笔耕的未来,会出现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也会获得更快乐的生活。
小华
2007年夏
本书是陈励几十年生活和艺术道路上真情实感的浓缩,也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她这几十年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经历和在艺术上执著追求的片片碎影,它们像粒粒珠子,用一根“情”线串连起来。这里充溢着亲情、师生情、战友情……这“情”,有时似火那样炽热,给人送去温暖;有时像水那样清纯,沁人肺腑。这“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正如她这人一样,快人快语,直来直去,没有斜的歪的,不会掺假作秀。 你手上的这本书,猛地一看,这是一组“小女人文章”,细腻、感性、真挚,却又有一点儿像香油拌笋干似的费嚼劲儿。但经透视,却可以称之为个人版的中国话剧影视艺术的“编年史”,当然时限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叶至今。你看,从瞪眼张嘴地听老师讲中国戏剧史时提到春柳社,到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时观看后辈演出的《寻找春柳社》;从学唱“样板戏”的娇俏文艺女兵,到电视剧《渴望》的副导演;从在铁路文工团的舞台剧里扮演《拾玉镯》中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到在音乐电视《孝敬父母》里扮演满头银发的老妈妈,陈励不知不觉地成为近半个世纪中国话剧、影视艺术变迁、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因为她脚上的“红舞鞋”一直在跳动、飞旋……【作者简介】 陈励 演员、编导、在中国影视剧发展先河中堪称伯乐式的著名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