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论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9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论

汤奇云, 著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挑选在9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并富于代表意义的31位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从叙事立场、叙事方式及其所体现的小说审美独特性等维度,将90年代小说创作状况概括为七大书写系列,从而在小说的角度揭示了在20世纪最后十年文学时代的到来。

书籍目录:

序(陈继会)

前言:小说的审美自觉与历史的“另类”书写

一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下沉”

1.日常叙事与世俗化还原

2.刘震云一切都是由一块豆腐变馊引起的

3.池莉要写当代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活

4.方方野蛮与风流是人性中的另一种风景

5.王朔痞子其实是一群躲避崇高的顽主们

6.贾平凹将现实批判锋芒置于悠远的历史巷道里

7.刘恒书写人生存的本能悲剧

二文化保守主义书写:批判精神的恪守与深入

1.乌托邦精神与文化反思

2.韩少功从不怀疑文学该写什么,而在不断寻思怎么写

3.张承志要越过信仰临界点来写信仰

4.张炜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先要弄明白自己是谁的儿子

5.李锐你活八岁是一棵树,你活八十岁也是一棵树

三叙写民间:让小说回到为民间立言的常态

1.民间意识与民间书写

2.王小波从沉默的大多数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3.莫言为老百姓而写作,也应作为老百姓而写作

4.史铁生领悟最后一根断弦处的玄义

四先锋小说的变奏:另类意义的建立

1.从对历史的话语解构到传统叙事的回归

2.余华让活在历史中,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苦难说话

3.苏童你应该见过的另一种生活

4.格非我整日整夜被那个可怜的人,谜一般的命运所困扰

5.潘军小日子追求的本身都是在徒劳地折腾日子

6.残雪这风刮得我心里不安,总觉得像住在石头山上

五现实主义小说:突入历史和当下

1.现实主义的坚守与平民情怀的深化

2.王蒙怀旧不是恪守,而是一种祭奠的仪式

3.陆文夫小巷深处传来的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门声,依然响彻在老苏州人的耳边

4.陈忠实一个民族必须面对自己的传统

5.路遥这黄土地上养育的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

6.王安忆代表上海形象的小姐,却是来自充满泔水味的弄巷

六新生代小说:“断裂”型叙事的呈现

1.宏大叙事的断裂与人生碎片的对抗性书写

2.韩东面对一个共同的窗口,这画面才是令人感动的

3.朱文站在马路中的那道白线上,理想与热情分成两个方向呼啸而去

4.李洱谁让镜子碎成一片片,让一个我变成无数个我

5.毕飞宇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性格,二命运

6.邱华栋我开始关注城市病理学,发现城市人可以加上很多定语

七女性小说:追寻自身的文化身份

1.女性文化空间与私语化叙写

2.陈染为什么总是让我们去看官人的脸色

3.林白讲述掩映在窗帘后的那些故事

4.徐坤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

后记

前言

汤奇云博士拿来了他的书稿《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中国书写》,嘱我为其作序,情辞恳切。应之有愧,却之不恭。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才好。

以奇云的学术背景,此序理应由比我更合适的人选去作。奇云是科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师从华东师范大学的钱谷融先生和殷国明教授。读书之时以及其后,他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诸刊发表论文,并出版《林语堂小说及其人生哲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史论》、《批评与立场》等多种著作。远在读研之时,他在《文学评论》发表的《对浪漫主义的反科学主义的几点质疑》,以及发表于《文艺争鸣》的《质疑民间立场》等文,都曾成为一时人们关注的学术话题。关于林语堂的研究成果还曾入选19951996《中国文学年鉴》。如此情状,我为其序,诚惶诚恐。但我也深知,奇云是真诚的。他视我为同道,无半点伪饰,这让我为之感动。只有应了那句老话“恭敬不如从命”。

奇云的《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中国书写》一书,在90年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这一时期的小说是如何走向自觉及其已经和应该传达出的文化精神。在日常的交流和阅读书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奇云对文学(小说),一直持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观念和态度。他似乎不太同意文学仅仅是一种“自娱”或“娱人”的摆设,而颇有点当年鲁迅先生视文艺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和改造民族灵魂的“利器”,奇云亦把当代文学视为“直接引领和修正我们生存方式和生存意义”的时代“创造物”。于是,在他这部书稿中,“概论90年代小说,就不仅仅是为了续写小说在90年代所刚刚留下的足印,更是为了结算那十年(也就是20世纪的被称为“世纪末”的最后十年)的文学实绩,并以此来检索和反省正活跃于当前文坛的最敏感于时代与社会的小说家们的精神状况,谋求对当前‘大我’的一个初步的诊断与描述。所以,本书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以攀爬庐山的方式,走进了90年代的小说丛林,虔诚地叩问了一部分在当代社会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与当代读者产生了较大共鸣的小说和小说家,力图从小说的角度勾勒出一幅仅具轮廓意义的当代社会的精神地图。”(这段引文见于他书稿的前言)

奇云对于90年代小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走向自觉”。我是同意他这种结论的。我还想再强调一点的是,这种“自觉”。其源动力应是90年代文化的自觉,即这一时期的文化日益走向开放和多元。奇云书中对此也有较多的讨论。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其间,历史语境、文化形态、文学观念的变化令人瞩目;这种变化同时带来了文学创作及其文化精神的嬗变。经历过80年代的社会变化,传统的以政治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形态,悄悄地在发生变化;加之,再度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形态的渐次形成,整个社会开始呈现一种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当代人的生命活动为关注对象的作家、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这一文化背景而翩翩高蹈(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同样无法脱离这一文化背景,只不过它是在同历史生活的对话中,曲折地表达作家的“当代感悟”)。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双向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融动、影响了作家;而文学创作又催发、激化了上述变化。

奇云在他的书稿中,以两个“自觉”表达了上述这种理解:受制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小说家们先是“对自身社会文化身份的自觉”,进而导向“对自身的写作意义与追求的自觉”。因为后一种“自觉”,自然带来“小说观念的自觉”。于是,较之于80年代乃至更早的时间,在对“典型”的理解与重塑的问题上,在对小说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艺术处理上,90年代小说都显出了自己的变异与特色。奇云在他书稿中,以七类小说即“新写实”、“文化保守主义书写”、“叙写民间”、“先锋小说的变奏”、“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分别讨论了90年代小说的变异、深化与自觉。

90年代小说在走向自觉中,也有其迷失和混沌之处。这集中地表现在部分作家与小说面对社会日益“物化”,一个我称之为“类消费时代”的迷失和混沌。这些作家和作品被日渐强烈的“欲望”之火,烧烤得头脑热胀,目光混沌。世间的诸多诱惑使他们目迷五色,方寸大乱,不知道作家究竟是干什么的?!对这个时代所激起的日渐高涨的使人泪眼滔滔的情热感同身受,热情拥抱有余,静观默察、忧患审视不足。对于“精神”的守望,在这类作品中轻轻地溜走了!这种观点也许是一种迂腐之见,但对于“理想主义者”的奇云兄,我想,他是能够接受的。因为,我在他论著中,清楚地读到了他的忧思与批评。

奇云曾向我说到这部书稿成型的缘由:他是有感于如今的大学本科生(其实,包括研究生)接触文学作品太少,基于对于90年代小说的思考和希望为学生“补课”的目的,他专门开设了90年代小说导读的课程,作品书稿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成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每一类型小说的讨论,他总是详作家而略综论,他把自己的许多看法,融进了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中。这种行文方式(实际是“讲授”方式)也许有它的局限性,但对于本书的最初的读者大学生来说,却是有益的。

我自己虽然也正在做着“新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精神”的课题(其对象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但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感到缺乏言说的自信。奇云书中讨论的对象是90年代的各类小说,对于我,自然又隔了多层,其间不免有胡言妄断之处。若如此,还请奇云兄和读到这则小序的朋友宽宥、批评。

2007年9月于深圳大学

后记

无论做人做事,我都是一个“被动的人”喜欢被领导,喜欢被安排。这样做,看起来很窝囊,但也有一个实在的好处:不需要动太多的脑子,不需要花过多的做事以外的精力,便可以做一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且还能收获一种经常被“邀请”参与的兴奋感。我的绝大部分文字,几乎都是在师友们的指点或交待下写出来的。这部书稿也是在这种状态下出炉的。

大约是在2002年,远在北京的敬文东兄接到了一个巨大的项目“90年代文学史”。可能是出于在上海华东师大一道读书的情谊,他便把小说这一块交待给了我。他不仅给我列出了具体的提纲,还写出了样章,叫我依样画葫芦地做。由于我当时还没有回到大学里教书,我的整个思维和注意力都没有回到对小说的阅读和评论资料的收集上来,这个“葫芦”也就没有及时“画”下来。

2003年,我回到大学里教书,连续几年开设了“90年代小说导读”这一课程。于是,我又把文东兄提供了这一提纲拿出来,就提纲上所开列的作家与大学生们一一研讨。一方面是为了上课要有话可讲,另一方也是为了完成文东兄交待的任务,我便一个作家一个作家这么“画”了下来。为了使每一位小说家的“画像”不致于太走样,也为了不致于误人子弟,我使了两个小“伎俩”:一是对每个作家的书写尽量不做工笔细描,而是做一种粗线条的勾勒,以藏其拙;一是尽量引用学术期刊上的评论文章,借专家的识力来弥补自己见解的浅陋与视野的狭窄。于是,我依托文东兄的提纲,专家们的见解和大学生们对作品的讨论,终于完成了这“百衲衣”式的书稿,既完成了备课任务,也完成了文东兄交给我的作业。

此书确实是在完成文东兄交待的作业的心态下写就的,因而,不仅每一章节有文东兄修改和添加的文字,而且每一章的“概说”部分也都是由他写就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文字也成为了这部书稿的画龙点睛之笔。

很离奇的是,我与文东兄几次合作的书稿的出版都是遥遥无期,有的甚至最后不了了之,而我所打印的十几本作为上课讲稿的文稿,又几乎都被学生们“索”走。于是,在深圳大学中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只好把自己主笔的关于“90年代小说”的这一部分文字整理出来,名之为《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中国书写》,单独出版,以备教学之需。

之所以取如此书名,是因为本书未能将所有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优秀小说家一一评述到,更因为本书只是力图完成对90年代的几种主流叙事类型的小说及其所表达的人文思想,作一种点面结合的概括与描述,让本书的读者对发生在90年代的小说书写状况有一个大致整体的了解。

总之,这是一部由被动之人所作的被动之书。是为记。

汤奇云

2008年2月10日

内容摘要: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其间,历史语境、文化形态、文学观念的变化令人瞩目;这种变化同时带来了文学创作及其文化精神的嬗变。小说家们先是“对自身社会文化身份的自觉”,进而导向“对自身的写作意义与追求的自觉”。因为后一种“自觉”,自然带来“小说观念的自觉”。于是,90年代小说都显出了自己的变异与特色。  《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中国书写》一书,在90年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这一时期的小说是如何走向自觉及其已经和应该传达出的文化精神。  《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中国书写》未将所有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优秀小说家一一评述到,只是力图完成对90年代的几种主流叙事类型的小说及其所表达的人文思想,作一种点面结合的概括与描述,让本书的读者对发生在90年代的小说书写状况有一个大致整体的了解。【作者简介】  汤奇云,男,1965年生,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  1993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  1993-1998年,任教于广东嘉应大学,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2001-2003年任职于深圳市文化局办公室、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至今,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任深圳市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9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316695
如需购买下载《9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广州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9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论是广州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42 的主题关于 小说-文学研究-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