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8.0
本书是建国前从事地下兵运及统战工作的靖任秋的回忆录。
序言
引言
一、从黄埔军校到北伐战场
二、参加南昌起义
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四、各自为战
五、西北之行
六、见证何戒僧部队起义失败
七、作为孙殿英代表多方活动
八、见证福建人民政府的最后一幕
九、在北平搜集情报,策动反蒋
十、参加延安白区活动分子会议及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
十一、再返孙殿英部
十二、在反摩擦斗争中
十三、面对戴笠的收买政策
十四、和蒋介石一语谈崩
十五、被捕孙殿英借刀杀人
十六、狱中岁月
十七、越狱
十八、千里逃亡
十九、策动伪军王道、王天祥部起义
二十、进入根据地
二十一、邯郸阵前策动高树勋起义
二十二、淮海战场策动廖运周起义
二十三、回顾与思考
附录1彭文回忆文章
附录2彭文谈话记录
附录3将才雄风话当年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李达
前言
我的父亲靖任秋1905年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东南乡棠梨张集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读书,1924年毕业于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旁听时在五卅运动中入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直到1944年秋进入解放区为止,他一直在白区(含日伪占领区)从事秘密工作,而且主要从事军运工作,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和特务头子之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国民党蒋介石特务搜捕、监视、圈套之中,也多次受到国民党蒋介石高官厚禄的引诱。他一生历经的险境难以胜数,仅仅抓捕他就遇到五次,其中两次被捕入狱。然而,靖任秋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气节,而且全身得脱,不仅如此,还能作出一番事业。在艰险的环境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实属奇迹。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靖任秋1949年后经历了两次政治历史审查,前后历时共计16年之久(1955年到1962年,1967年到1976年)。审查中,专案组在“左”倾思潮驱动下,以必欲纠出一个“大叛徒,大特务”而后快的目的,对所有可能引起怀疑的事情和细枝末节都穷追不舍,要求靖反复交代,力图从中找出问题和矛盾。这就迫使靖不得不反复回忆,竭力搜寻一切点滴的记忆,提供当事人的详尽名单。专案组也不惜代价地在茫茫人海中上天入地、天涯海角地查找人证物据。虽然专案组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却把靖的历史查得一清二楚。“文革”结束后,专案组解散,靖在“文革”隔离审查期间写的近干页的交代材料归还给了本人,还得到一本1955年审干时靖本人1959年写的三定稿。后来靖陆续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过五篇回忆文章(陈霞飞、陆诒整理两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陈霞飞还根据靖的回忆录音整理了《兵运纪实》刊登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上。本书就是把这几种材料汇集整理和编辑在一起的回忆录。同时,为恢复靖回忆的全貌,删去了陈添加进去的邯郸战役中王定南的那一部分(靖纠正陈整理稿的手迹见文中)。靖的政治历史在专案组的要求下,同一事情前后反复交代过很多次,其中绝大多数事情叙述都是相同的,甚至用词造句都是完全一样的。也有个别的问题和细节前后叙述是有出入的,这是靖在专案组的查证“帮助”下逐渐澄清自己回忆的结果,因此靖的回忆是真正经过小心求证证明了的材料。编辑中遵循以下原则:回忆全部采用原文,仅于个别地方增加一些连缀词句以理顺文字;回忆诸材料内容繁简不同或各有增删时,力求增补详尽;情节描述不尽相同时,基本以靖本人手写的材料为准;写作时间不同而有出入时,又以写作日期在后的材料为准,力争准确反映靖的全面活动和社会各层面。与一般回忆录比较,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真实性强,具有真实史料的价值。因为所有主要情节甚至细节都经过前后两个专案组先后历时十余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查证,他们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为求通过旁证检验靖“交代”的真伪,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当事人,也无论当事人职位是高还是低,当事人几乎都被找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靖的“交代”材料都是经过考验和检验的。二是回忆非常详细具体,这是被逼在囚室里面壁十几年,搜肠刮肚、冥思苦想的结果。因此回忆不仅生动,可读性强,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百态,上至“王侯将相”下自贩夫走卒,都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可说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生动的画图。这个回忆录反映的军运工作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忆录记载了革命洪流中的这一波细浪,对更全面地了解那一段历史具有保存的价值。
靖任秋事迹除回忆录中叙述到1947年以外,其余部分他自述如下:“1948年秋到平山党校学习,1949年天津解放,当年1月调天津做市政府委员兼公用局长,1950年改兼天津港务局局长,同时任天津市委交通党委书记。1952年9月底调到交通部,任部党组成员、内河航运总局局长。1955年审干开始,对他的历史进行了审查,1962年组织作出结论,政治上没有问题。1956年在审干中停止了党组成员工作,调离了内河总局,改作水运科学院院长,实际是科学院的筹备工作。1958年河、海两个总局合并,又调作海河总局的副局长。1960年调到华东局,等1962年审干结论(注:周恩来总理作的结论)后,宣布为华东局经委副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靖任秋被迫害,其间1967年10月被关押在漕河泾少教所监狱,长达六年(1967年到1973年),1973年5月释放出来后继续在市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审查,“四人帮”倒台后,1977年10月经过复查,维持1961年没有问题的结论,才重新平反解放。1978年初重新分配工作后担任上海市政府工业交通办公室副主任,1979年5月调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政协第五、六两届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1年1月兼任中共上海市委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1992年离休,1996年去世。
此外,本书还附有我母亲彭文(原名彭援华)亲撰的三篇回忆录及一篇谈话录,涉及大革命前后及抗战初期党的活动情况,内容也同样弥足珍贵。她的事迹除前文述及外补充如下:1944年11月进入解放区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工作,1946年冬负责筹建干部子弟学校晋冀鲁豫行知学校并任校长,1948年夏行知学校初中部与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合并成立华北育才中学,彭调任育才中学副校长,1949年进城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校长、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副司长、上海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文革”中同样受审查、冲击,“文革”后改任顾问,1994年11月去世。
最后,为使回忆更为完整,还附上一篇军旅作家赵勇年写作的对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访问记,其中涉及靖任秋兵运工作的一些情况。原文登载在1984年10月28日的《北京晚报》上。
对以上提到的所有材料提供者、整理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愿父母在天之灵永在!
整理人靖叔平
2O08年11月8日
靖任秋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他1925年加入中共,此后近二十年,一直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身居要职,孙殿英倚为心腹,戴笠对其收买,蒋介石召其面见。他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高树勋、廖运周、孙蔚如)和特务头子(如戴笠、徐恩曾、刘建群)之间,长期从事秘密工作、兵运工作、上层统战工作。近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圈套之中,明算暗算,无间无常,斗心斗智。他一生屡历险境,五次被捕,两次入狱。他不仅保持了气节,而且全身得脱,堪称奇迹。这本回忆录脱胎于靖任秋在“文革”隔离审查期间所写的交代材料,囚室面壁,冥思苦想,因而回忆详尽,生动可读。不仅细数隐蔽战线的斗争,而且对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百态、世风人情都有详述,堪称展现旧中国社会的一幅生动图画。 靖任秋1905年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东南乡棠梨张集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读书,1924年毕业于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旁听时在五卅运动中入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直到1944年秋进入解放区为止,他一直在白区(含日伪占领区)从事秘密工作,而且主要从事军运工作,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和特务头子之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国民党蒋介石特务搜捕、监视、圈套之中,也多次受到国民党蒋介石高官厚禄的引诱。他一生历经的险境难以胜数,仅仅抓捕他就遇到五次,其中两次被捕入狱。然而,靖任秋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气节,而且全身得脱,不仅如此,还能作出一番事业。在艰险的环境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实属奇迹。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这本回忆录脱胎于靖任秋在“文革”隔离审查期间所写的交代材料,囚室面壁,冥思苦想,因而回忆详尽,生动可读。不仅细数隐蔽战线的斗争,而且对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百态、世风人情都有详述,堪称展现旧中国社会的一幅生动图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纵横龙潭虎穴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9801598 《纵横龙潭虎穴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