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
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封面图

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

蔡永强,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书籍简介:

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是人类认知客观外部世界的两种基本关系,语言中的诸多范畴都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时间关系相比,空间关系是更为基本的关系,一切时间关系都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方位词实现的,汉语方位词作为封闭的类,在认知上具有构造概念框架的功能。

作者介绍:

蔡永强,男,博士,1974年生,山东省临沂人。1993—1997年就读于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主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自2002年7月起至今,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在《汉语学习》、《辞书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及其他综合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对外汉语教材、论文集及工具书多部。现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会员、北京市语言学会会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认知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关系

第二节 汉语方位词

第三节 开放的类与封闭的类

第四节 词项的多义性

第五节 基于介词/方位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第六节 本书的目的、研究取向与语料说明

第二章 语义演变及其句法后果

第一节 “上/下”语义溯源——方位意义

第二节 基于原始意义的意义引申

第三节 基于原始方位意义的意义引申

第四节 “上/下”语义溯源——行为动作意义

第五节 “上/下”表示趋向意义

第六节 句法特征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概念结构及其隐喻形式

第一节 方位词与方位隐喻

第二节 隐喻与隐喻化

第三节 基底与侧面

第四节 背景与物像

第五节 地标与射体

第六节 小结:背景与物像的复杂性

第四章 身体部位隐喻

第一节 身体部位隐喻

第二节 关于“头”的隐喻

第三节 关于“脸”的隐喻

第四节 关于“嘴”的隐喻

第五节 关于“身(体)”的隐喻

第六节 关于“手”的隐喻

第七节 关于“脚”/“足”的隐喻

第八节 关于“心”的隐喻

第九节 关于其他身体部位的隐喻

第五章 词汇化倾向

第一节 词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身体部位+上/下”结构的词汇化

第三节 其他结构的词汇化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欠准确性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认知域的投射

第一节 三组概念

第二节 认知域的拓展与投射

第七章 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

第一节 概念元素与概念结构

第二节 概念框架: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

第三节 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意义的形式化操作与论元结构式

第四节 两种意象图式的对立

第五节 三个世界之间的互动

第八章 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

第一节 概念依赖与概念自主

第二节 另类概念依赖

第三节 概念自主的构件

第四节 概念依赖与概念自主的相对性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几组概念范畴的对立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及创新

第三节 悬而未决的问题

附录1 Lakoff对英语介词over的图式分析

附录2 Taylor对英语介词over的研究

附录3 Lakoff和Johnson对英语UP/DOWN的隐喻意义研究

附录4 Mamvu语的数字表示法

附录5 13种可触知性相关参数及其梯度对应特征

附录6 关于“上线”与“下线”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是人类认知客观外部世界的两种基本关系,语言中的诸多范畴都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时间关系相比,空间关系是更为基本的关系,一切时间关系都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方位词实现的,汉语方位词作为封闭的类,在认知上具有构造概念框架的功能。时间关系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谓词实现的,谓词在认知上具有提供句法槽的功能。汉语中的“上/下”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方位词和谓词两种词性的对立,而这种词性对立表面的背后是二者意义上的密切关联性——“上/下”之方位意义、行为动作意义、趋向意义及其引申意义,形成一个基于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意义链。本书主要以此为基点,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了方位词“上/下”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上/下”从概念依赖的构件发展为概念自主的构件的过程,从而在“上/下”句法语义对立的背后找到了基于概念结构的互通性与内部一致性。

  《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共分九章。第一章“概说”交代本书研究的问题、目标与取向:第二章“语义演变及其句法后果”通过归纳“上/下”作为方位词、谓词及谓词后附成分的意义及其句法功能,指出“上/下”诸意义形成一个基于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意义链;第三章“慨念结构及其隐喻形式”主要分析了“上/下”作为方位词的概念结构及其隐喻概念结构;第四章“身体部位隐喻”主要分析了“头”、“脸”、“嘴”、“身体”、“手”、“脚”、“心”等身体部位的不同隐喻水平(或等级)的隐喻情况;第五章“词汇化倾向”重点分析了“X+上/下”格式的词汇化现象及其词汇化理据;第六章“认知域的投射”在区分基底与侧面、背景与物像、地标与射体三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与条件(从源域到目标域);第七章“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主要分析了方位词“上/下”前位之原始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和“上/下”后位之原始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之间的引申和隐喻关系;第八章“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阐释了不同概念之间的依赖性关系;第九章“结语”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并指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85940
如需购买下载《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1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46.2 的主题关于 汉语-名词-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