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8.0
本书以十一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巴黎的关系为线索,把作品与作家的奇闻轶事放进巴黎的游览地图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览视角,是针对世界文学和旅游感兴趣的都市年轻人的休闲图文小品。
自序
波德莱尔和圣路易岛
左拉和旧中央市场
歇薇尼夫人和玛黑区
雨果和孚日广场
柯蕾特和王宫区
乔治桑和大道区
普鲁斯特和香榭丽舍
巴尔扎克和拉丁区
萨特波娃和圣日尔曼德普雷
纪德和卢森堡公园
后记
前言
一个女人,相貌平平。是在写字楼上班的小职员,大学毕业不过三四年,但对未来的憧憬已经很淡漠了。因为身边就是不多的几个朋友,十年来谈论的话题也无非这些:每天的工作被别人安排得满满的,只有在喝咖啡的一瞬间疑惑做这些事情有何意义。
她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遇见想象中的男人,以她听到的,看到的,她认为所谓的爱情,统统是大家臆想出来的故事当然,她还是有一个按部就班的男朋友,还在看房子,准备结婚。
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复跟她提到“认命”,既在安慰她,也在告诫自己,其实她很讨厌听到这两个字。她也知道,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生活。她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同时,仍然清醒地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尽管,这样的自觉常常令她感到窒息。
某天,她去一个大商场,某品牌在中庭推广他们的新产品,他们办了一个摄影展,请来了一些据说是大师的人,做出格调高雅的样子。那天,她拿着一堆宣传品,忘了他们要卖什么,但完全地被那些照片吸引。
笔直大道上的石头房子:小小安静、比例优美的罗马式的庭院:金色雕塑上停栖的鸽子:沿马路的咖啡馆:橱窗里折射出摩登男女的影子:广场上新艺术风格的灯柱……照片里的城市是巴黎。
她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关于巴黎的图片,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那个嘈杂的中庭,她一下忘记了她在哪里。
此后,她买来很多书,想要了解关于巴黎的一切,甚至还在墙上贴上了一张巴黎的地图:她报了名,在周末的时间学习法语:在晚上上网看资料和图片的同时,她在BBS里面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身份:现在,她是巴黎蒙马特边上小马路里开花店的Isabelle。
她白天依旧和过去一样,听领导的话,应对枯燥的本职工作,在电梯间听同事讲八卦和公司里的阶级斗争。
她时常看窗外,幻想底下正是那条小马路,对面是另一家小小的bistro,大厨是一个黑黑卷发的男人,门前放了几张红色的藤条桌椅,经常有人过来喝一杯……无论云淡风清,还是阴雨绸缪,都不会再影响到她的心情了,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那个小花店里总是有故事的。
是的,故事,她每天多了一桩功课,就是编写Isabelle的生活:她今天碰到了什么人,去了哪里……这些,都是为了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他和她在同样的城市,曾经在巴黎工作过三个月。他常常跟她讲他如何地怀念那段在巴黎的日子,他还抱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法语,结果现在还是只能跟她说英语,他觉得对她很不尊敬,可是他又实在很需要一个人和他一起分享对于巴黎的认识,和对巴黎的热爱,所以只好一次次地叨扰她。
他说:我觉得我的精神故乡在巴黎。
她爱上了这句话。
她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她等了很久的一个故事,在一个莫名的时间里开了个头。
后来,他们的谈话开始变得伤感,他说很后悔,没有在巴黎认识她,不然一定常常约她喝咖啡。有一次,他给她的邮件里什么都没有写,只用法语写了:我爱巴黎。
她其实知道他这句话的意思,她认为她没有自作多情。但是,她拼命压抑自己停止想入非非,她早就知道结果会怎样。
在接下去的几年里,她维持着和他一周上网聊天一次的关系,她也仍然在读法语,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讲到巴黎,法国老师都讶异她对巴黎的认识,同学都猜测她的工作应该常常可以去巴黎出差,其实他们倒大多是法资公司的背景。以至于他们自己后来有了去公干的机会,甚至会打越洋电话来咨询她,要去哪里怎么去:周末有什么推荐的线路:和法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她的确可以给予他们很详细精准的建议,巴黎早就像一个模子一样地刻在她的脑子里。
实际上,她却一直都没有去成巴黎,第一次办旅游,就被拒签了,第二次隔了两年,这当中她结了婚,因为男朋友的房子装修好了。第二次签证下来时,她怀孕了。
再接下来不久,他跟她说,他要移民去加拿大了,不久即会离开这个城市。那一天,她去他的公司门口等他,她早就知道他在哪里上班了,跟她所在的写字楼不过隔开两条马路。
她看到了他,他和他描述的一样,也和她想象的一样,穿着她喜欢的亚麻布的衬衣,称得上英俊的一个男人。有一个女人,也在门口等他,她挽住了他的手臂,他也朝她微微一笑。那个女人长相与她相比,更是一般,但气质精干,拎着价值不菲的手袋。她一直看着他们,虽然她早就知道他不属于她,但真的看到了,还是觉得伤心。
再再后来,到她真的站在蒙马特高地的时候,已经是5年以后的事情。
她把小孩留给爸妈,和丈夫报了一个十天去十一个国家的旅行团,因为丈夫觉得这样很合算。
她到巴黎后就时时有热泪盈眶的冲动,这种克制终于在蒙马特功亏一篑,她无法跟旁人解释。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街在泪水里如此模糊不堪,她试图分析心情激动的原因,来让自己平静下来。
她想,也许是因为她终于来了巴黎:她又想。是因为她知道,她永远不属于巴黎,巴黎也不是她的城市……写到此地,几乎忘记了原来写序的初衷。
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
一直以来都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巴黎一这句话从李安以后就开始变得很俗,但我想说的是,巴黎在这里也是一个象征。
后记
说文学是我本行这句话,不是自诩,其实还带着一点忿忿:学院派研究的训练对当初写论文写报告很有帮助,却在后来真正想写点个人东西时缚手缚脚,不管什么题材都写成像教科书一样。很苦恼,但又不知应该怎么写得活泼生动,煽动情绪,只好期望读者多存些耐心。
在一个城市住久了,往往忽略了她的美,只注意起柴米油盐的俗事,连住在”花都”也不例外,开始嫌她生活费太高、交通治安太乱、空气污染太严重……经常要靠外人提醒,才惊觉自己的幸运:据2005年法国旅游部的统计,从中国来的游客在巴黎参观的三大重点,一是卢浮宫,二是艾菲尔铁塔,排名第三的竟是……“雨果之家”!从我家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我家对面那栋建筑的二楼,就是当年乔治桑出生的地方,楼下竖了个铜牌,简介她的生平。每每看见一团团游客聚集,随着导游的指头举目眺望:回想起小时候读《魔沼》的兴奋,突然觉得种荣幸。
每次趁着天气好到拉雪兹神父墓园闲逛,总会遇到背着大登山背包自助旅行的年轻人,在自己崇拜的名人墓前留连。我也常去巴尔扎克墓前看看,只花一张地铁票,坐三站就到了。
走在路上,随随便便一定会晃到某某大作家出生、死亡、或曾经住过的地方,抬头望望。经常就沉思默想起来,怀想他的生平,记起他的某一本书,有时一回到家赶紧找出他的著作重温一下。这些唾手可得的,都是构成巴黎之所以是巴黎的一部分,生活费和污染顿时显得次要。
于是,突然有一天,兴起这样一个念头,想写一点文学家和巴黎之间的东西:没有巴黎。这些文学家或许就不会存在:没有这些文学家,巴黎或许就不是今天的巴黎。就当成是我对文学家和巴黎的敬意吧。
想法很简单天真,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选哪些作家呢?首要的当然是锁定作家与巴黎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密切的关系所有知名法国文学家的生平或作品,不与巴黎扯上一点关系的寥寥无几,总不能全盘收纳。因此大作家如福楼拜(Flaubert)、杜拉(Duras)只能忍痛割舍。
其次,当然也要选自己喜欢的、读过他一些作品、有一点感想的作家,否则写起来必定生硬。第三点也应顾及大众读者。选一些大家熟悉的作家,读起来也产生比较大的共鸣。
取舍之间。有犹豫也有坚持,只能安慰自己,不完美是最好,剩下的遗珠说不定成为下一本书也有可能啊。
写着写着,一篇本应文采飞扬、画龙点睛的后记,又被我写得像教科书,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巴黎的浪漫之名与它的文学底子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巴黎。本书提供的线索,是十一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这个城市的关系。由此展开的旅程,不仅有作品与作家的奇闻秩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游览与欣赏这个美丽都会的全新的路线。 把作品与作家奇闻轶事放进巴黎游览地图之中,会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本书以十一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巴黎的关系为线索,把作品与作家的奇闻轶事放进巴黎的游览地图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览视角,是对世界文学和旅游感兴趣的都市年轻人的休闲图文小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巴黎文学地图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BY系列图文书 | ||
9787561755143 如需购买下载《巴黎文学地图》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巴黎文学地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3 的主题关于 小品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