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53.0
本书提出了温病的方证理论体系,把100首温病方以方类证,分为31类,先论方的结构特点,后论证的特征,再论临床应用。打破了既往以9种温病及三焦卫气营血为纲的框架,突出方证体系,以方为纲,以证为目的论述温病的辨治。
上篇湿热类温病方证
第一章辛凉疏透法及其代表方证
银翘散方证
桑菊饮方证
陈氏桑杏前胡汤方证
第二章辛温疏透法及其代表方证
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方证
杏苏散方证
第三章轻苦微辛法及其代表方证
栀子豉汤方证
翘荷汤方证
桑杏汤方证
三香汤方证
第四章辛温寒凉表里双解法及其代表方证
防风通圣散方证
三黄石膏汤方证
第五章辛寒清气泄热法及其代表方证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第六章苦寒泻火解毒法及其代表方证
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方证
凉膈散方证
升降散方证
冬地三黄汤方证
黄连黄芩汤方证
第七章苦寒通下法及其代表方证
增液承气汤方证
导赤承气汤方证
杨氏解毒承气汤方证
第八章清营透热转气法及其代表方证
清营汤方证
清热地黄汤合银翘散(原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方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方证
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方方证
第九章凉肝息风法及其代表方证
羚角钩藤汤方证
第十章芳香透络开窍法及其代表方证
安宫牛黄丸、牛黄承气汤、吴氏至宝丹、吴氏紫雪丹方证
清官汤方证
第十一章凉血散血法及其代表方证
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方证
黄连解毒合清热地黄汤(原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方证
神西丹(原神犀丹)方证
化斑汤方证
第十二章凉血逐瘀法及其代表方证
吴氏桃仁承气汤方证
加减桃仁承气汤方证
第十三章辛凉甘润治燥法及其代表方证
清燥救肺汤方证
第十四章甘寒滋阴生津法及其代表方证
沙参麦冬汤方证
益胃汤方证
增液汤方证
薛氏四汁四香汤方证
第十五章咸寒滋阴法及其代表方证
加减复脉汤方证
三甲复脉汤方证
大定风珠方证
黄连阿胶汤方证
下焦青蒿鳖甲汤方证
第十六章酸甘苦辛法及其代表方证
椒梅汤方证
减味乌梅丸方证
连梅汤方证
第十七章清暑益气生津法及其代表方证
生脉散方证
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证
中篇湿热类温病方证
第一章分消开泄湿热法及其代表方证
三仁汤方证
甘露消毒丹方证
上焦宣痹汤方证
三石汤方证
黄芩滑石汤方证
薏苡竹叶散方证
第二章和解湿热法及其代表方证
蒿芩清胆汤方证
温胆汤方证
香附旋覆花汤方证
第三章开达膜原法及其代表方证
达原饮方证
草果知母汤方证
第四章苦辛开泄法及其代表方证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方方证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证
薛氏黄连苏叶汤方证
第五章苦辛淡宣清导浊法及其代表方证
宣清导浊汤方证
第六章苦寒辛淡轻下湿热法及其代表方证
枳实导滞丸方证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证
第七章苦辛淡祛湿治利法及其代表方证
一加减正气散方证
滑石藿香汤方证
四苓合芩芍汤方证
第八章苦辛寒淡宣利湿热治疸法及其代表方
杏仁石膏汤方证
二金汤方证
第九章苦辛温淡宣利湿热通痹法及其代表方i
加减木防己汤方证
中焦宣痹汤方证
第十章宣通经络湿热瘀滞法及其代表方证
薛氏地龙二藤汤方证
薛氏加减三甲散方证
下篇寒湿类温病方证
第一章辛香温燥寒湿法及其代表方证
厚朴草果汤方证
雷氏芳香化浊法方证
第二章通阳利湿法及其代表方证
苓姜术桂汤方证
第三章温阳逐湿法及其代表方证
术附汤方证
薛氏扶阳逐湿汤方证
加减附子粳米汤方证
椒附白通汤方证
第四章温阳通补奇经法及其代表方证
双补汤方证
安肾汤方证
鹿附汤方证
参茸汤与加减参茸汤方证
附录一引用书目
附录二方剂索引
本书旨在阐发温病的方证理论,阐扬辨方证论证的方法,本书运用“以法类方,以方类证”的方法对温病方进行了分类:介绍温热类温病17法,代表方证55首;湿热类温病10法,代表方证26首;寒湿类温病4法,代表方证12首。对每一方,首先介绍了作者先师在治疗杂病时的经验,其次,介绍了作者自己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开掘温病方的治疗范围,为现代杂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 温病的方证是《温病条辨》等书的核心理论,辨方证论治是温病辨治学的理论精髓。本书提出了温病的方证理论体系,把93首温病方以方类证,分为31类,先论方的结构特点,后论证的特征,再论临床应用。打破了既往以温病及三焦卫气营血为纲的框架,突出方证体系,以方为纲,以证为目的论述温病的辨治。 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与临床体会,提出温病方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杂病。在温病方的临床应用方面,本书不谈温病方治疗温病,专论温病方治疗杂病。书中特别介绍了刘渡舟、赵绍琴、孟澍江、王正宇等先辈们用温病方治疗杂病的经验,介绍了辨温病方证方法在治疗杂病中的应用心得。 阅读本书,对于学生,有助于掌握温病原著中的方证,打好用温病方治疗现代病的基础;对于临床医生,有助于掌握辨方证论治的方法,开启用温病方治疗各类杂病的思路。【作者简介】 张文选,男,1951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后,考入同校张学文、郭谦亨教授的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后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首届温病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孟澍江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后,曾跟随刘渡舟、赵绍琴教授学习临床。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会创建人之一。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