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5.0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介绍了1935-1945年探寻中国方式的革命路线。具体而言,主要从1935-193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37-1938年毛主义的神话;1938年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挑战与反馈(1940-1941);毛主义的胜利(1945)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导言:探寻中国道路
第二章 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35-1937)
第三章 走向“毛泽东神话”(1937-1938)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
第五章 先知的崛起(1939-1940)
第六章 挑战与回应(1940-1941)
第七章 毛派的整党(1942)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3)
第九章 中共党史的重构(1943-1944)
第十章 胜利的大会(1945)
第十一章 结论与后记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1、契合热点。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点。关于毛泽东的生平、思想、人格及其历史功过的评价,将重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毛泽东一生思想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历史及社会的发展,可谓影响深广。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及“御用写手”,陈伯达的一生与毛密切相关,在形成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推手与鼓手。阅读这本书,将带领读者重回延安时代,重回黄土高原那波谲云诡的沧桑岁月。
2、观点新颖。
本书主要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国外习惯称之为“毛主义”)是如何逐步发展并逐渐演变为中共指导思想的,在这一过程中,陈伯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毛与陈之间的合作关系及个人性格对毛泽东思想的崛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当前国内毛泽东研究所非常或缺的,尤其是关于陈伯达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少有深入的、有见地的研究。本书从思想史及中共党史的角度,系统梳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及陈伯达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的作用,观点极具创新性。
3、史料丰富。
该书作者具有扎实的史料搜集及辨别功底,并将1935-1945年这十年间的历史分而述之,从长征时代一直写到建国之前,这一时期正是毛泽东思想萌芽、发展、形成乃至成熟的重要时期。该书运用的史料丰富而可信,论述严谨而科学,文字深刻而可读。对于毛泽东研究者,这本书将带来延安时期中国党内政治关系的新鲜素材,是屈指可数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优秀论著。
4、可读性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正好是对中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延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共经历了整风运动及数次党内政治斗争,在探索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进程中,付出了重大代价。毛泽东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应该说,他个人的思想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很多想法是科学的,而并不像西方很多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毛泽东是靠阴谋夺权而奠定了其思想上的主导地位。同时,该书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学术论争及党内斗争都有大量的描述,对于读者真实了解那一时期的中共历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对陈伯达与林彪的关系,也有精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