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0.0
尽管在人类已有的历史上乌托邦确实难以与暴政、奴役和独裁了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但是,在现代人极端务实的现代性心态恰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同时,重温乌托邦精神对现代人不无裨益。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引下,我们有必要、亦有可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中道”。
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一、何谓“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三、“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四、“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第一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 一、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理论前提 1.本质先于存在 2.国家优于个人 二、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1.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2.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3.观念转换:由“空间”到“时间” 三、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第二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一、何谓“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三、“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四、“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第一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 一、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理论前提 1.本质先于存在 2.国家优于个人 二、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1.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2.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3.观念转换:由“空间”到“时间” 三、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第二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一、由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转变 1.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2.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3.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二、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 1.实践本体论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实践本体论面临的双重挑战 三、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1.对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2.历史终结论的实质第三章 乌托邦与现代性 一、乌托邦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现代性 二、启蒙的现代性话语 1.广义的“现代性”与狭义的“现代性” 2.工具理性主义 3.个人主义 三、现代性的展开及其哲学伦理学反思 1.以市场经济为参照系的现代性 2.政治理性化操作中的现代性 3.大众文化社会整合中的现代性 四、乌托邦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第四章 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 一、为什么要重建一种乌托邦观念? 二、重建乌托邦观念的可能性及其内在限度 三、乌托邦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乌托邦观念 2.中国近代启蒙时期乌托邦观念之哲学探讨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乌托邦精神结语:“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一、如何理解“历史”? 二、乌托邦与历史的总体性参考文献后记
迄今为止,对待乌托邦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一类态度把乌托邦作为照亮人类未来的希望灯塔,作为历史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第二类态度把乌托邦看作一种诅咒,反对把人的历史当作神的历史来设计。目前,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不是乌托邦价值泛滥的时代,而是乌托邦价值严重贬值及其根基被现代性“挖空”的时代。尽管在人类已有的历史上乌托邦确实难以与暴政、奴役和独裁了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但是,在现代人极端务实的现代性心态恰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同时,重温乌托邦精神对现代人不无裨益。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引下,我们有必要亦有可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中道”,既不要使社会发展陷入乌托邦历史设计之误区,更不要无原则地讨伐乌托邦精神,单向度地张扬现代性。
本书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引下,力图寻求乌托邦与暴政、奴役和独裁二者之间的“中道”。 全书由导论、四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包括:重新反思“乌托邦”;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乌托邦与现代性;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