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冬皇
梨园冬皇封面图

梨园冬皇

许锦文,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孟小冬是中国京剧史上当之无愧的首席女老生,可与四大须生相媲美,被誉为“冬皇”,是一位才艺双全、本性善良、经历坎坷的艺术家,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的结合更是说不完的传奇。本书是一本系统的孟小冬传记。自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七十年间的各段生活时期均有记述,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以20万文字、100多幅照片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出梨园冬皇曲折而极富传奇的一生。作者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如数家珍,还用相当的篇幅首次披露了孟小冬和梅兰芳四年之久的恋情,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一刘厚生/1

丛书总序二王家熙/5

一冬皇出世/13

二梨园世家/17

三童年时代/25

四拜师学艺/29

五初登氍毹/33

六无锡挑帘/35

七梅开二度/39

八三莅无锡/43

九加盟大世界/45

十登上共舞台/51

十一汉口之行/59

十二搭白玉昆班/65

十三献艺泉城/69

十四北闯津门/73

十五名震京城/77

十六定居北京/83

十七不速之客/87

十八梅孟对戏/93

十九孟梅结合/101

二十金屋深藏/111

二十一命案始末/117

(一)捧角种种/117

(二)捧孟青年/119

(三)意在绑梅/121

(四)突出手枪/123

(五)强索五万/124

(六)一幕喜剧/125

(七)惨剧发生/126

(八)布告全文/127

(九)呜呼汉举/128

二十二梅孟仳离/131

(一)逐渐淡化/131

(二)擅离“金屋”/133

(三)赴美之争/139

(四)戴孝风波/142

(五)劳燕分飞/147

二十三大亨斡旋/155

二十四皈依佛门/159

二十五紧要启事/165

二十六重返舞台/169

二十七义母人家/175

二十八三美剪彩/179

二十九立雪余门/185

三十姐妹伴学/195

三十一继续深造/201

三十二师徒永诀/211

三十三杜寿义演/219

三十四广陵绝唱/233

三十五“冬皇”由来/237

三十六随杜迁港/243

三十七补行婚礼/247

三十八在港授徒/255

三十九孟小冬与张大千/263

四十总理重托/271

四十一十年台北/275

四十二七十寿终/281

附录一冬皇遗音/287

附录二师承与弟子/289

附录三孟小冬年谱/290

附录四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298

后记/299

新版补记/302

前言

这是一套为菊坛名家立传的丛书。第一辑六册,记述了六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生平。

京剧,是我国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戏曲剧种。其写意型、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构成的表演体系,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成就之高举世公认。京剧表演艺术的建设,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行内称为“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审美的有机统一体。在我国,京剧素有“国剧”之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全方位地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戏剧传统;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以四大名旦、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等为中心的大师群体,使这种代表我国民族戏曲特征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正是因为它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太宝贵了,也才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全力弘扬。不过,与表演艺术的成熟很不相称的是,京剧的理论建设与文字总结始终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做好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长年以来的愿望与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始终进行得不甚顺利、不甚迅速。那一直并未真正弄懂的“斯坦尼体系”,竞长期被作为指导一切戏曲工作的理论基础,甚至用以改造我们的舞台呈现方式。

十年动乱之后,欣逢盛世,治史修志工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京剧研究来说,不仅史材的发掘和积累更为广泛,而且观念的变化更具科学性了。特别是突破了数十年来干扰理论建设的左倾思潮,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菊坛名家丛书》的组编和出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很需要以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经验的总结来奠定基础。如“四大名旦”的艺术观,从总体而论,当均属写意范畴。但梅兰芳、荀慧生对写意戏剧观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梅、杨、余之后,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剧界继续着人才辈出的辉煌局面。本丛书第一辑的六位传主均属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名家。他们的成就和各自走出的路数,也有记录和研讨的必要,这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做了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立传的工作,出版了有关的系列专辑(虽然还很少、很不够),这当然都属于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本从书开始为又一辈表演艺术家立传,迈出这一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象征着理论建设基础工程向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了。

这六位传主都是深受各界观众欢迎、能经受住演出市场长期考验的。他们都经过艰苦奋斗,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并为行内外所认可和推重。在六位名家中,除孟小冬外,我都很熟识,与他们都有较多的过往。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连续举办童芷苓、言慧珠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研讨他们的舞台艺术,从中引出了许多对于表演和教学很有价值的话题。记得1963年,我随童芷苓领衔的上海京剧院二团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路上协助她整理各种文稿,对于那期问演出剧目过少的问题,她就发表过很多有益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又在各种场合听她说过“让台不是个办法”的问题。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她当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仍然很有启示作用。她一直认为,她与言慧珠、李玉茹、赵燕侠不是四大名旦让台让出来的,她们那时都尽量争取多向四大名旦学习,在前辈的传、帮、带之下,通过艺术竞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套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童芷苓、言慧珠40年代初在上海打对台那种激烈竞争的盛况。她们的多才多艺、剧目的丰富多彩,如今青年演员可能已无法想象了吧!看了这几本书,回顾那些场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和今天还健在的赵燕侠、小王桂卿这些艺术家,能够在那样剧烈的舞台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威信,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成名成家所经历的时代,与他们的师辈相比,“西学东渐”的势头似乎更为强劲,这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会有所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离民族化和“京剧姓京”的大格局。

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意,力图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展现这六位京剧名家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理念。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信,面对当今京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几位传主的成功经验是会给予我们不少启迪的。

2009年11月

后记

拙作2003年8月第一版印了5000余册,发行后基本售完。不过,当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孟小冬还是很陌生。有幸的是,“孟小冬”却得到著名影星章子怡的青睐。据报载,她在看了《孟小冬传》后,非常欣赏孟小冬这个人,曾找过香港导演关锦鹏,希望他能够开拍一部《孟小冬传》,并且自信能够演活这个人物。凑巧,著名导演陈凯歌决定开拍《梅兰芳》,为章子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圆了她“孟小冬梦”。不过,章子怡演后还觉得不过瘾,她说:“这个女人(指孟小冬)有着太多的故事。她非常独立,很有骨气。作为演员,有些人物可能演后就过去了,但是孟小冬在我心中一直过不去。如果有机会,我觉得应该拍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其实,本来《梅兰芳》第一稿剧本中并没有孟小冬这个人物,陈凯歌后来才将她加进去的。陈凯歌这一决定,无疑是高明的,在梅兰芳一生中如果缺了孟小冬,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梅兰芳了。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引起不少年轻观众对孟小冬这个传奇人物的广泛关注。我应《北京日报》约稿,撰写了《梨园冬皇孟小冬》一文,约七千字,刊登在该报2009年2月13日第15版上,《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予以全文转载。

今年5月初,我又去了一趟北京,跑了两家图书馆,并拜访了几位师友和知情人,又收集到一些资料,故将原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订正,增加了若干新的内容,删除了与孟小冬关系不大的一些章节,照片及插图也作了半数以上的更新。另外,我对电影《梅兰芳》中有关孟小冬的若干不实情节,作了必要的阐述。比如,那件轰动一时的命案,在电影里凶手被“设置”为一位梅兰芳的狂热戏迷,他拿着枪要打孟小冬,事实却恰恰相反此人疯狂迷恋的是孟小冬,迷恋到对娶得孟小冬的梅兰芳生了恨意,进而起了杀心。

诸如这些颠倒黑白的内容,如不及时加以纠错,若干年后,人们有可能对电影信以为真,岂不掩盖了历史真相。有人曾问:电影初稿剧本中没有孟小冬,后来为什么又要加进去?一位权威人士曾在电视屏幕和一些媒体上不顾事实地说道:“与其让小报和一些书籍乱写,以讹传讹,不如在影片中通过正面描写把这一点写清楚。”其实在电影里很多重大事件都纯属虚构,何谈“正面描写”?又何谈“清楚”二字?当然,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排除虚构,但我总认为,大事应该不虚,小事可以不拘,才能算得上好的传记电影。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这次再版,我对拙作作了重大修订。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批评赐正。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新版书稿即将付印前,突然接到素不相识的一位朱老太电话,她有几张孟小冬的老照片,问我要不要?我当然喜出望外,立即登门拜访。朱老太名章绣,今年已85岁高龄,她拿出其胞弟朱章寿(81岁)从海外给我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是因为看了我写的《孟小冬传》以后,想把身边珍藏多年的几张孟小冬老照片给我使用。并介绍说,他的祖父朱有济(作舟)是天津武生名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长、上海造币厂厂长等职。外祖父詹锡荣为清北洋大学洋翰林,学土木工程,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是其叔父。外祖母吴熙云,人称吴三姑。1930年孟小冬到天津寄居詹家,认吴三姑为干妈。照片中和孟小冬合影的是干妈的二女儿,名詹宗曾。他们姐弟小时候都称孟小冬为“猴阿姨”,因为她人瘦。朱章寿先生在信中还为我纠正一处错误,即詹家是徽商出身,并非皇戚旗人。特此一并说明,并向朱章绣、朱章寿姐弟致以衷心地谢意!感激他们无私地为我提供如此珍贵的孟小冬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先生为我提供了孟小冬在香港的两张珍贵照片,附此致谢!

许锦文2009年10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内容摘要:

  她是国际巨星眼中的传奇女子,她同时有着男子的霸气和决断、女子的妩媚和柔韧,她像谜一般的生活和爱情,至今令人神往。  她,就是孟小冬,人称“梨园冬皇”的中国第一女老生。  舞台上,她一生扮演谈笑间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大丈夫;生活里,她经历了爱情的百转千回,浴火重生,成为余孟流派的一代宗师。  本书作者集大陆及港台等地的大量资料,详尽介绍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经历、从艺道路,以及她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恋情、恩怨与婚变。对于前人古事,作者以严谨畅达的文字予以客观公允的评论,既不夸大,也不粉饰,其间还穿插掌故轶事,读来趣味盎然。  在京剧成为国粹的二三百年历史中,像孟小冬这样集余派精华于一身的女须生,可谓寥若星辰,早在上个世纪之四十年代,她就唱红半边天,被人誉为“天下第一须生”了。作者集大陆及港台等地的大量资料,详尽介绍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经历、从艺道路,以及她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恋情、恩怨与婚变。对于前人古事,作者以严谨畅达的文字予以客观公允的评论,既不夸大,也不粉饰,其间还穿插掌故轶事,读来趣味盎然。【作者简介】  许锦文,1937年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早年入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供职,后调社科系任文化艺术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现受聘为该校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编著《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余叔岩与孟小冬唱腔集》、《杨宝森唱腔集》等10余部,出版京剧曲谱《白帝城》、《卧龙吊孝》、《秦香莲》等10多种。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艺术奖、台湾长谷集团设立的奖教金教学研究奖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梨园冬皇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菊坛名家丛书
9787208090095
如需购买下载《梨园冬皇》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梨园冬皇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孟小冬(1907~1977)-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