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朱刚,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42.0

书籍简介:

石宝山歌会是剑川白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驱邪求雨、繁衍人口、团结社区。但是,既有的石宝山歌会研究并没有对“什么是石宝山歌会”这一最基本问题做出深入解析。因此,本书力争从民俗学及邻近学科的交叉视野中汲取理论成果,建构一种全新的石宝山歌会研究方法——从交流的角度看待石宝山歌会,将其视为民众的交流事件,同时关注歌会语境中地方民众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的具体过程,最终对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阐释。

作者介绍:

朱刚,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与他人合著有《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及《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等成果。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术语简释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 关于歌会的介绍性资料

二 歌会的历史文化探索

三 平行个案:以花儿研究为参考

四 其他理论著述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向

一 语言转向:20世纪人文学术的重大变革

二 赫尔德奠定的语言转向因子

三 语言转向与语言学的范式革命

四 民俗学的学术史反思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一 民俗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二 演述的概念演进:从乔姆斯基到海默斯

三 演述之解析:以鲍曼为中心的视野

四 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的理论前景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交流民族志

一 背景: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 言说民族志及基本观点

三 理论脉络:以20世纪70年代为中心

四 理论工具:言说模型

五 交流民族志对歌会研究的启发

下编 田野阐释

第五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环境

二 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 歌会的人文地理空间

四 歌会与历史上的古道贸易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 民间传说中的歌会

二 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 歌会的时间意义

四 歌会起源的批判视野

第七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解析

一 歌会的环境和场景

二 歌会的文化规范

三 白曲的文类解读

四 白曲的口头诗学反思

第八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事件分析

一 事件分析一:以2006年的个案为例

二 事件分析二:以2008年的个案为例

三 事件分析三:以2012年的个案为例

四 启示:歌会研究的几个误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一

附录二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二

附录三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选

后记

内容摘要: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理论研究”主要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转向”为背景,在语言学、哲学、民俗学的学术史回溯中,深入解析了民俗学中的“演述”概念,进而指出:当代民俗学理论从“事象”到“事件”的转变,以及重视情景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既符合人文学科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理论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志理论所承接的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下编“田野阐释”在上编论证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白曲演述(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行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志的工作模型,阐释了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驱邪求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文后附有一定数量的白曲誊写文本、翻译以及田野日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57817
如需购买下载《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607.252 的主题关于 白族-民歌-业余音乐活动-研究-剑川县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