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收文31篇并附录一篇。上编历史与启示,主要挖掘历史的现代意义;下编文化与精神,主要谈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序
上编历史与启示
西周汉唐之盛与总结历史经验
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
精于学而廉于政
读《后汉书。儒林传》札记
魏收和《魏书》的风波
力主“匡正时弊”的李谔
唐太宗:一代明君的业绩与悲剧
“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
说说书与天下的辩证法
“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
史学家杜佑二三事
文明的颂歌
东林书院:学子与社会
想起了顾炎武
阮元和历史文献学
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
史学家的河山之恋
运河: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评史念海教授《中国的运河》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决策漫谈
下编文化与精神
黄帝文化精神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炎帝传说的历史意义
楚人重史与长江文化
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
传统史学与人生修养
史学名著与人文修养
关于史学遗产和民族精神及民族风格的思考
史学与大众文化
永久的青春
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
中国史书的特点
关于历史文学的札记
说“野史”
说风俗
二个西方学者和中国传统史学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抉择
附录: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
前言
中国历史,悠久,厚重;中国文化,丰富,灿烂。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又反转过来哺育着世世代代各族人民,如此螺旋般地前进,形成生生不息的、连续发展的伟大机制。这个机制蕴含着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深刻意识,蕴含着“彰往察来”的启示意义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言以蔽之,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几十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我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对中国史学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当然,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同样也不能不涉及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大多包含在我关于中国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论述之中,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零篇短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启迪,往往又不断激发起我寻求新知的欲望和不断上进的要求。唯其如此,不免敝帚自珍,今不揣谫陋将这些零篇短简编为一册,献给读者。
本书所收入的一些文章,或读书所得,有感而发;或因学术活动的需要,命题作文。它们之间并无“系统”可言,但却也有一种内在联系。编入上篇的,谓之“历史与启示”,是从对历史的认识中得到的一些教益;编入下篇的,谓之“文化与精神”,是讲的思想上的收获。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的认识,不过沧海一粟罢了。如果它们能够给读者一点启发,进而能够引起一些共鸣,那就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十几年前,我曾经出版一本论集《中国史学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Z年版),本书取名《中国历史文化散论》,聊以作为前者的姊妹篇吧。
我感谢重庆出版集团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使这本小书得以面世。但从“高地文丛”来说,我又不免惶恐起来:“高地”未曾登临,何以答人所“问”!反之,我倒是真诚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一书堪称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之作,所收入的一些文章,或读书所得,有感而发;或因学术活动的需要,命题作文。它们之间并无“系统”可言,但却也有一种内在联系。编入上篇的,谓之“历史与启示”,是从对历史的认识中得到的一些教益;编入下篇的,谓之“文化与精神”,是讲的思想上的收获。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点紧密相连,围绕着尊重传统和锐意创新这一辩证统一的关节点,展开了自己对于诸多史学内容的探讨。 本书为专家、大家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图书,深入浅出,表述生动,既含有深刻的见解,又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为普通读者乐于阅读。《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一书堪称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之作,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瞿林东。瞿林东作为研究中国历史方面的领头人,在史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和极高的建树。曾出版各种史学著作十余种,论文200余篇。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广博,语言精湛,资料翔实,论点确凿。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点紧密相连,围绕着尊重传统和锐意创新这一辩证统一的关节点,展开了自己对于诸多史学内容的探讨。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应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用扬弃的态度去面对历史,指引现在。【作者简介】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等书,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等书,发表相关论文、评论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