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来苏集
伤寒来苏集封面图

伤寒来苏集

(清) 柯琴, 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6.0

书籍简介:

柯琴于仲景之学钻研甚深。柯氏参引《内经》之旨,摒诸家之说,据论中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诸词,以证名篇,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于公元1669年作《伤寒论注》四卷。其后,又于公元1674年作《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三书合为一集,名《伤寒来苏集》,凡八卷。

书籍目录:

自序

凡例

伤寒论翼自序

伤寒论注卷一

伤寒总论

太阳脉证

桂枝汤证上(桂枝汤服桂枝汤法桂枝方禁)

桂枝汤证下(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人参汤葛根黄连黄芩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注卷二

麻黄汤证上(麻黄汤麻黄方禁)

麻黄汤证下(麻黄桂枝合半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葛根汤证(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大青龙方禁小青龙汤小青龙加减法)

五苓散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

十枣汤证(十枣汤)

陷胸汤证(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

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旋覆代赭石汤)抵

当汤证(抵当汤抵当丸桃仁承气汤)

火逆诸证

痉湿暑证(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注卷三

阳明脉证上(蜜煎方猪胆汁方)

阳明脉证下

栀子豉汤证(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

瓜蒂散证(瓜蒂散瓜蒂方禁)

白虎汤证(自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茵陈汤证(茵陈蒿汤)

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少阳脉证

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小柴胡加减法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

建中汤证(建中方禁小建中汤)

黄连汤证(黄连汤)

黄芩汤证(黄芩汤)

伤寒论注卷四

太阴脉证

三白散证(三物白散服散方法)

少阴脉证

麻黄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汤证(附子汤)

真武汤证(真武汤真武加减法理中丸)

桃花汤证(桃花汤)

四逆汤证上(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减法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麻黄升麻汤)

四:逆汤证下(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

白通汤证(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黄连阿胶汤证(黄连阿胶汤)

猪苓汤证(猪苓汤)

猪肤汤证(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苦酒汤

四逆散证(四逆散四逆散加减法)

厥阴脉证

乌梅丸证(乌梅丸)

白头翁汤证(白头翁汤)

热厥利证

复脉汤证(炙甘草汤)

阴阳易证(烧裈散)

诸寒热证

伤寒论翼卷上

全论大法第

六经正义第二

合并启微第三

风寒辨惑第四

温暑指归第五

痉湿异同第六

平脉准绳第七

伤寒论翼卷下

太阳病解第

阳明病解第二

少阳病解第三

太阴病解第四

少阴病解第五

厥阴病解第六

制方大法第七

伤寒附翼卷上

太阳方总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五苓散十枣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文蛤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合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人参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小陷胸汤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甘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抵当汤丸)

伤寒附翼卷下

内容摘要:

  《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撰著。柯琴于仲景之学钻研甚深。柯氏参引《内经》之旨,摒诸家之说。据论中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诸词,以证名篇,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先后著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三书合为一集,名《伤寒来苏集》,凡八卷。  柯氏之编以方名证、以方类证之编次,可谓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故自柯氏始,《伤寒论》之方证始渐趋明确、具体。于我们学习《伤寒论》及临床辨证应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伤寒论注》系柯氏将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依六经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首列总论一篇,集《伤寒论》总论伤寒之条文,并详加注释,使人开卷便知伤寒脉证得失之大局;其次,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序分述各经之脉证。每经之中,亦先立总纲,务使读之便明每经之大略;再以方证分篇目,将《伤寒论》之条文,各以类从,其后又附以各方证之加减变化,并予以注释。  将《伤寒论》以方类证加以编次,当始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即此之谓也。宋.朱肱随之于后,其《类证活人书》“将病对药,将药合病”。至柯氏,承前贤之旨,加以变化。以方类证之编次研究从兹定矣。细究柯氏之编次整理,具以下特点:其一,不依伤寒条序,仍从六经之次。柯氏依据自己对《伤寒论》具体方证之体认,将其分别归于六经之下,以利于临床辨证治疗。此与朱肱之以病症为纲显然不同。孙思邈虽亦按经分篇,但相较之下,欠于周详。其二,经证并行,以证为主。从临床看,六经虽可定位,但有宽泛之嫌。若于六经之下,再细辨诸方证之别,则临证有的。故柯氏之编可谓切于临床实用。相较之下,孙氏之编次过于笼统,粗疏,而朱氏之编则有症、证不分之嫌。其三,方证之名实始立。孙氏虽有桂枝汤、麻黄汤等标目,但言法不言证。朱肱虽有“药证”之说,但朱氏所言为“症”,非“证”。柯氏之编则不然,其以方名证,以方类证之编次,可谓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故自柯氏始,《伤寒论》之方证始渐趋明确、具体。  《伤寒论翼》一书,为柯氏发挥《伤寒论注》未尽之义,对伤寒六经之含义、治法及合病、并病、温、痉、湿等病详加阐述,并细析演释六经病及制方大法。其中以六经之论及制方大法最为切要。  读《伤寒论》者,未有不言六经者。然仲景于其书中未明言六经为何,故后世学者各述己见,诸说杂陈。柯氏以为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于伤寒一病,如其所言“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病立法也”。至于六经之义,柯氏摒前人之说,独倡经界之说,补偏救弊,切中肯綮,启后学之功可谓大矣。其认为“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围者,犹《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司天分六气而万物成卫。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症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证能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是知《内经》所论为经络,而仲景所论为经界。  方与法相关而不同,一方可含数法,而一法可立数方;有方无法,则方为堆砌之药,有法无方,则法为无依之空谈,故方与法不可偏废。详方制之说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序》提及“方制之法”,柯氏则立专编以论之。细究之,前人之论详于方而略于法,柯氏则方、法并重。柯氏以六经为纲,统领诸方,并方分为汗、吐、攻、和、寒、温六种,分为表、里、寒、热、半表半里诸证而设。每方每证下又列有数方,每方之加减变化亦详予剖析。如此则法中有法,方外有方,变化无穷,诚如柯氏所谓“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拘之耶”。  《伤寒附翼》为论方专书,以六经为纲,统摄诸方。每经诸方之前先列总论,以阐明本经立法之要,次列诸方。每方后分列组方之意及使用法则。  详六经类方前见于王好古之《阴证例略》及喻昌之《尚论后篇》。王氏以三阴分经遣方,如“伤在太阴,理中汤”,“伤在少阴,通脉四逆汤加减、四逆汤”,“伤在厥阴,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等。喻氏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如“太阳经风伤卫方”,“太阳经寒伤营方”,“太阳经风伤营寒伤卫方”,“太阳合阳明方”,“阳明少阳各方”,“三阴及各证方”。柯氏继之,以六经类方,即“太阳方”、“阳明方”、“少阳方”、“太阴方”、“少阴方”、“厥阴方”。柯氏推崇六经辨治,其实质为据六经病证不同而立法处方,故六经辨证实涵八纲辨证,其指出“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其司。清理脉症之异同、寒热之虚实,使治病只在六经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温补等法而无失也”。是知,柯氏之六经类方,融六经、八纲为为炉,以仲景辨证论治之旨。柯氏又认为“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执”,“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足见其以六经类方,而不泥于经。  柯氏于仲景诸方之论解亦颇有特点。罗美《古今名医方论》载方137首,引柯氏之论69首,《删补名医方论》选柯氏方论53首,足见柯氏方论于后人之影响。柯氏论方先析症情之理,再述治疗大法,再论组方遣药,不单以论方是事,务使仲景之圆机活法跃于纸上。如其论乌梅丸,先解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诸症,再引《内经》之文论其治疗大旨,再细述方中各药之效用配伍。其中理、法、方、药俱备,不独解乌梅丸一方,亦使人明了厥阴病之治疗大法。【作者简介】  柯琴,字韵伯,号似蜂,清代医家,浙江慈溪(今属余姚)人氏,后迁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不涉仕途,矢志医学,但不以医鸣,故知之者鲜。  柯氏认为“著书者往矣,其间几经兵燹,几番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如注疏者着眼,则古人之隐旨明、尘句新:注疏者失眼,非依样葫芦,则另寻枝叶,鱼目混珠,碔砆胜玉矣”,故而“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伤寒论》成书未久,便因战火散佚,经后王叔和编次,方流传于后。然叔和之编次,已失其旧。其后又经宋臣校正,去仲景原貌更远矣。又有方有执、喻昌等各以己意更定伤寒,更背仲景之旨。故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后人附会者亦复不少,故读《伤寒论》者,必“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何者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笔,其间若脱落、若倒句,与讹字、衍文,须指破,顿令作者真面目见于语言文字问”。  遵上述之旨,柯氏参引《内经》之旨,摒诸家之说,据论中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诸词,以证名篇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于公元1669年作《伤寒论注》四卷。其后,又于公元1674年作《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三书合为一集,名《伤寒来苏集》,凡八卷。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伤寒来苏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伤寒论注十人书
9787507731958
如需购买下载《伤寒来苏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学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224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伤寒来苏集是学苑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222.29 的主题关于 伤寒论-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