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
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封面图

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

赵全军,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从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在规范与经验的层面上,对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运作机理、变迁过程、内在逻辑及其行政后果进行考察与分析。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文献综述:多学科的透视

一、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横向划分的研究

二、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纵向划分的研究

三、关于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研究

四、关于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资料

三、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诱因与方向

第一节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清末:衰微的国家力量与官督绅办的供给体制

二、民国:基层化的供给体制与义务教育补助制度的形成

三、19491978年:行政集权式的供给体制

第二节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内在诱因

一、集体农作制度的瓦解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

三、撤社设乡(镇)

四、义务教育需求的变迁

第三节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演进方向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类型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演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三、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演进方向

第二章从三级办学到以县为主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财政包干改革与三级办学体制的形成

一、财政包干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二、三级办学体制的确立

三、三级办学供给责任体制的基本特点

四、三级办学体制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分税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凸显

一、分税制改革的实施

二、县乡财政困境与制度外义务教育经费筹集体制的形成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的凸显

第三节农村税费改革与“以县为主”责任体制的形成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及其影响

二、“以县为主”供给责任体制的确立

三、“以县为主”供给体制的绩效分析

第三章从行政垄断到市场参与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式变迁

第一节行政垄断的低效与义务教育市场的初显

一、计划体制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行政垄断式供给

二、市场化改革对行政垄断供给方式的冲击

三、教育与市场关系的变化及其农村义务教育市场的初显

第二节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现实运作

一、政府向学校放权:农村公立中小学的市场化运作

二、政府向社会的放权:民办教育的兴起

三、政府向个人放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出现

第三节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内涵本质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困境

三、提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水平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基层化的经费筹集体制与不断上移筹资责任主体

二、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与边缘化的管理责任配置

三、行政主导与市场参与并存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二节供给责任下放:中央政府的行为选择及逻辑

一、财政压力: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下放的动因

二、行政集权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下放的体制基础

三、“礼物交换”: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下放的激励

四、政治动员: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下放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制度外供给: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及其逻辑

一、制度外供给: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二、地方政府价值取向的变迁:制度外供给的内在诱因

三、支出效益的差异:制度外供给的直接动力

结语压力型动员: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之道

一、压力型动员模式的内在机理

二、压力型动员模式的体制基础

三、压力型动员模式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从行政学的视野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规范与经验的层面上,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运作机理及其行政后果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从两个方面把握其中的关键问题及深层次逻辑。一方面,从新的视角、在更深的层次上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及其诸如此类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内在本质、变迁过程、运行机理进行深度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教育的个案,探寻诸如此类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普遍规律。  本书以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为起点,从行政学的视野出发,在规范与经验的层面上,对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运作机理、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后果进行考察与分析。同时,本书把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研究置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历史演进之中,力图通过义务教育的个案研究,探寻出诸如此类的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普遍规律,为理解和分析当前中国农村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从考察和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历史人手,以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以供给责任体制和供给方式变迁为主线,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研究认为,自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来,“城乡有别”、“以基层政府为主”、“农民负担”一直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过程中一个不变的传统,但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具体的微观制度设计可能会有所不同。与改革前一元化的政治空间相比,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组织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村治理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在制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  从供给责任配置的纬度来看,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发生了两次显著的变迁:一是改革初期“以乡为主”的责任体制的确立;二是税费改革中“以县为主”责仟体制的建构。但无论是“以乡为主”还是“以县为主”,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筹资责任主体与管理责任主体始终是统一化、基层化的,而且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划分也始终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尽管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政府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博弈,但中央政府发挥的是一元化的建构作用。  而从供给方式的纬度来看,在改革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同家采用行政垄断的方式来供给农村义务教育;而9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的机制及其相关的运作方式开始介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立学校自主权的扩大、新的供给主体的出现及学牛自主权的增长等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由完全的行政垄断走向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局部参与。但在穷国办大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基层化的背景下,尽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也存在着对供给质量和效率的追求,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它的热衷更多的是对让渡义务教育筹资责任的渴求,这显然与通过市场机制的引进来全面改善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动因是不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境。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书认为,一方面,在我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始终只是边缘性而非核心化的结构,有关这一物品治理的制度会不会发生变迁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迁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的考量而非义务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迁不仅始终都只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和“附产品”;而且所有的变迁也始终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尽管在变迁的过程中不乏各种诱致性因素的诱导,但行政权力才是其中的支配性力量,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呈现出强制性变迁的特点。另一方面,在经济分权已经发生、但行政集权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改革后我国的行政体制仍是一个压力型的体制,行政权力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治理中仍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其不仅是我国不同层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范围划分的依据,而且是支配地方政府及其其他社会主体行动的主导力量,横向的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纵向的上级对下级的动员大都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行政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在压力型的体制下,政治结构与行政权力仍是主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以及诸如此类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及其制度变迁的支配性力量,与之有关的事权的划分、供给机制的建构以及所需资源的筹集与动员主要是由高端的政府通过行政的方式来确立和推行的。而从制度实施的后果来看,这种治理机制在国家资源或体制内资源比较匮乏的条件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选择,但同时其也存在着内在治理激励缺失的缺陷,并由此导致了诸如基层政府财政危机、农民负担增加、干群矛盾激化等非预期的负效应的产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体制已经成为诱发当前农村治理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政治与公共事务论丛
9787208087224
如需购买下载《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社会转型与压力型动员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2.3 的主题关于 农村-义务教育-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