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之恋
图书馆之恋封面图

图书馆之恋

(法) 古勒莫,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法国当代学者古勒莫的大半生可以说是在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地的大小图书馆里度过的。在这本书里,读者不仅能了解到漫长的西方图书馆史,也能分享到作者在图书馆里异常丰富的人生经历。

书籍目录:

开篇

一、里程碑

二、起源的神话与现实

初始时分

图书馆也会死亡

关于亚历山大的记忆

三、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近代历史不确定的遗产

19世纪或穿越沙漠的奇特旅程

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四、关于我的发现的回忆

最初的发现

凡尔赛市立图书馆

马德里

五、黎塞留路的回忆

六、黑色年代重建的记忆(上)

七、黑色年代重建的记忆(下)

八、被焚烧、删节或扭曲的书

九、校园

十、图书馆之梦

朝拜

介绍的图书馆,想象的图书馆

理应如此

简要书目

译后记:以书之名

前言

就像一个准备交作业的好学生一样,我重读这些从第一天开始就不断修改的稿件。它们似乎让我重新找到了遥远的过去的感觉,仿佛一种气味强烈、永不会完全消散的香水,同时,随着阅读的进行,一种错乱与空虚之感又袭上我的心头,在激动地重读发回的考卷时,人们也会不无忧虑地体会到同样的感觉。写出来的东西好像一点也不值得写下来;根本不像我执意要表达的东西。苦心经营的可笑突然残酷地显现出来。失望随之而来:读过的书的样板,它们的展示和雄辩论证的完美无缺,一切都似乎突然被背叛了。我仿佛被揭开了面具,因为无法重新赋予它们生命而觉得无地自容。这样的东西还值得修改吗?失败已经摆在那里,不容置疑。

在重读自己的文字时,我想起一些图书馆,我声称是它们奠定了我的阅读生涯,甚至还可能奠定了我的生活本身,在这种回忆里什么是我真正确定的呢?尤其不能确定的是最久远的回忆:这使得我对一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定论心存疑惑,根据这种定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沦,长期的记忆继续运转而刚刚经历的最近的事件却已经被遗忘。我对人在孤独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发生质疑,这种孤独注定导致迈向衰老造成的记忆重现。人们是否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即使改变初衷也要赋予记忆中的纷繁杂事以某一种意义,以便它们能成为一个体系?对此我无所遁词,甘愿认罪。另外,在写作的范围内,我也并不完全确定从我的笔记中提取的回忆是否确切,这些笔记由来已久,从我在西班牙期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写读者日记期间,或者从我开始考虑这本书的写作之后,在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图书馆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和观察学生读者时记了很多笔记。这些记忆既未经刻意挑选也没有经过过去时光和整理的美化,时至今日,它们仍然让我惊讶不已。对我来说,这可能是证明它们的真实性的唯一真实的证据了。

当我回想我的童年时代时,一切都变得更加混乱。我很难区分曾经真实地发生过的和已经成年的我认为的逻辑上应该发生过的事情。不管人们接受与否,遥远的记忆在自我建造,就像一部小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重写,而逝去的时间使得过去更加不清晰。今天,由于无法区分,我重新经历了战争的环境,它迫使我们在饥寒交迫中做梦,迫使我们幻想更加幸福的生活,程度更甚以往。我又看见自己在吃我们从园子里偷来的过于青涩或过度成熟的水果,沿着篱笆捡拾仍然潮湿的木柴回家生火,或者在学校的院子里垂涎三尺地盯着农夫的儿子在大口大口地吞吃涂满了亮晶晶的熟肉酱的面包片,这样的回忆足以让我奇迹般地重新寻回当年阅读那些画满了金黄色或玫瑰色头发的小人儿的书籍时的慰藉。如果说随着阅读的进行我把梦想变成了一种经历的现实,那么同样的梦想在那个时候也构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最重要部分。

在我所有关于那个时期的叙述里,我唯一的谎言,如果有的话,就是把梦想上升为现实,同时似乎也没有一开始就承认自己从孩提时代就是一个机灵的、恶习不改的做梦者。

就像时间不变地沿着一个环形的轨迹运行一样,衰老也重新寻回它的童年,人们曾经希望远离童年以便变得成熟,并且永远遗忘黑暗的岁月。我应该彻底抛弃过去,培养遗忘过于缓慢的美德。这一过程不无快乐和暴力。必要的断裂都是如此。人们以为这些断裂是永久性的;但有时它们只是暂时性的。当人们必须给一段接近终点的旅程一个方向的时候,一旦时机来临,旅程就会形成它的轨迹和记忆,人们最后还是要和全部重建或部分重建的过去妥协。是否到了随遇而安的时候?我的态度并非坚定不移。这只是别的分离之前的另一个阶段,一个重新找回来的会合的时刻,而分离更加明确,我们知道。

因此,我承认我并没有撒谎,而是将以前的梦想变成了经历过的事件来试图理解自己,或者说,有时候,我把梦想和现实混为一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也并不完全确定。有人会说我的辩词并不严格,通过询问证人很容易就可以验证。我乐于承认这一点。但是求助于证人也不能说服我。我失去了众多那段时间内曾经陪伴过我的人。有些人去世了。我无意中得知。我很难再回想起他们的容颜,也无法知道时光把它们雕刻成什么样子。当我的记性尚可时,我只会永远记住他们童年的面孔,仿佛他们从来都不会变老。至于那些还活着的人,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为什么他们会记得一个很早就去了巴黎,度假时偶尔碰见,据说当了教授的班上的同学呢?为什么不把梦想的生活当成世界上他们和我之间分享得最好的东西,并且相信他们从童年保存的并非是和我有关的事情,而是他们自己怀有的梦想的片段,而且他们也可能倾向于混淆梦想和现实呢?当我们的父母去世时,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生活里的一整个部分也随之消失,而他们曾经是这部分生活的最权威的见证人。由此我突然发现,再也没有人会用专用的呢称来呼唤我们,我哥哥和我,再也没有人知道几岁时我得过白喉,我哥哥得过猩红热。父母的去世在我们的童年留下了一种永久性的消失。它的结束和它的遗忘。我本应该和我哥哥说说这本书,说说我的童年,但我不知道出于何种羞涩的心理,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害怕他强迫我承认我的回忆是谎言,完全是错的,比如禁止我随心所欲地使用真相,并且还要嘲笑我对这种虚幻过往的幼稚的眷恋。

于是,我起航探险了。水手,加油!

后记

以书之名一座图书馆能让人想到什么?自然是书、图书馆的建筑,以及人(包括读者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三个元素的中心,就是书。本书的一切就从这三个元素的关系生发开来。图书馆是藏书的场所,因为书的存在而存在;人则是为了读书、管理书而来,又因为书在图书馆相逢。这本散文化的小书,看似洋洋洒洒,其实就是在讲述对书、图书馆、人之间关系的随想。一切都以爱书之名,从书开始。

以爱书之名,爱藏书之所。题目是图书馆之爱,但如果读完全书,我们就会发现,图书之爱才是作者爱的源泉,因为书与人才是图书馆的灵魂,是赋予图书馆生命的内容。当然,对于图书馆,作者也是爱的,但相形之下,对图书馆的爱更像是爱屋及乌之爱。看到美国人图书馆藏书之丰富,使用之方便,作者的感叹、羡慕溢于言表,这种不加掩饰的、略带孩子气的感情表达方式让人莞尔。在对图书馆的感情方面,他爱的不是设备先进、藏书丰富的大图书馆,而是与读者的感情更贴近的小图书馆。而目他爱的不仅仅是图书馆本身,而是与之有关的一切:无数细碎的声音、方便的楼梯、阅览室、可爱的图书管理员、小咖啡馆、卫生间,甚至卫生间里的“文学创作”。他对图书馆的爱已经超越了物质,升华为对图书馆的氛围的爱了。尤其是对亚历山大图书馆辉煌往昔的回忆,更像是献给已经消逝了的人类史明之魂的一首挽歌。

作者重视的不仅仅是图书馆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的灵魂。尽管方式各异,爱书,爱读书可以说是天下所有读书之人的共性。翻开此书的读者,也一定和作者一样对书籍怀有深切的爱恋。然而爱书的共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每个人的个人感情。对于书,对于与书有关的人与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与人相比,书本身是物质的,与世无争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动的存在。然而,作为人类知识与文明的载体,书的问题不再仅仅和书有关,它们同时承载了人类复杂的感情,始终无法超脱于人世的纷扰,或者备受珍惜,或者饱受摧残。它们被一些人创造。又毁于另一些人之手。秦始皇燃起的焚书之火并没有随着秦朝的覆灭而熄灭,而是一直燃烧到了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世俗感情之下的书之恋,已经不再单单是关于书的爱恋了。在这方面,鲜有人能够摆脱世俗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康熙皇帝苦口婆心要皇子皇孙们敬惜的,一定不包括写有“清风不识字”的任何一本书。

相比之下,作者的书之爱却显得尤为纯粹、单纯、原始。在他的眼中,世界上不再有书籍的等级优劣之分,只有爱书与不爱书之分。书籍褪去了他人眼中纷繁复杂的色彩,世界回复到黑白的时代,爱与不爱的世纪。一切都从书出发,以爱书的名义。这是作者和他人最大的不同。他以赤诚的爱书之名来爱书,爱人,这种爱超越了政治与世俗,甚至超越了历史。在作者的眼中,一切字纸都值得敬惜,每一本书都有它存在的莫大价值,即使是色情书籍也不例外。

人也是如此。贝尔纳.费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篇幅介绍这位历史人物,这位曾经与德国纳粹合作过的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在二战后遭到了大多数人的侧目。对于这样一位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有着历史污点的人物,作者仍然也以他独特的、百转千回的方式小心翼翼地试图引导读者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保护图书,扩大法兰西国家图书馆馆藏。在对这个人物辩护的过程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谨慎与耿直,时时引人发笑,但却令人钦佩,他的辩词无一不表观了一介书生的爱书情切。一个爱书的人,他能坏到哪里去呢?作者千方百计掩饰,却又始终萦绕不去的想法,应该就是这样的吧?以爱书之名臧否人物,作者不仅仅为那些爱书的“坏人”辩护,一些著名或非著名的仁人志士也没有逃脱作者客观犀利的目光。萨特、波伏瓦等一些以二战时期积极抵抗纳粹而闻名的读书人,在作者的眼中,也不过是趁机霸占犹太人的职位,或者间接为占领当局工作的普通人而已。同样,作者客观的记录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说,纳粹的集中营里居然也有图书馆,而且是审查宽松、管理严格的图书馆。这个事实一定会让很多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的人,或者自以为非常了解纳粹的人产生新的理解。

除了严肃的人物,图书馆中形形色色的普通读者也是作者观察的对象。

图书馆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在这里阅读的读者却都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阅读,就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过程。精神上的思等伴随着身体上的放松,长时间的阅读之后,各种身体姿势,每个人的独特癖好都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

傻笑,皱眉,以自以为高超的技巧挖耳朵,抠鼻屎……每个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行为。这种事情虽然引人发笑,但是对其本人来说,却是一种自由的标志。这些小动作意味着精神已经超越了他人目光的束缚,达到了相对自由的高度。这种重获的自由有时甚至达到了相当惊人的地步:把假牙摘下来放在书桌上。

这是关于自由的故事,是另一篇《小王子》。这个小王子生活在图书馆星球,书就是他的玫瑰。和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一样,图书馆星球的小王子所经历的也不只是一次平静恬淡的爱恋,同样有着黑暗与光明,嫉妒与爱慕,谎言与真实,残酷与宽容。

一切以爱书的名义。作者以图书之名,倾吐图书馆之恋;译者以爱书之名,译图书馆之恋;而读者亦以爱书之名,读图书馆之恋。因为我们都爱图书馆的灵魂。与这种纯粹的爱相比,翻译时的艰辛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了。作为译者,我希望自己的翻译能够搭起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忠实桥梁。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梦。在傍晚的夕阳中,临窗而坐的作者做了一个梦,关于书籍、图书馆、图书馆中的人,一个天马行空、穿越时空的梦。让爱着一个共同灵魂的我们,把这个梦继续下去吧!孙圣英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图书馆之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巴黎丛书蓝色系列
9787561754443
如需购买下载《图书馆之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图书馆之恋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59.5 的主题关于 图书馆事业-文化史-西方国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