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年代:2008
定价:10.0
这是一本着眼于在人们身边不断发生而又不为人们所重视的现象——孩子成长后脱离父母而展开的作品。作者在本书中从普遍性的分离开始,向人们介绍了父母与孩子在精神断奶过程中的解决办法。
前言
投入和放手
脱离的过程
脱离的阶段是告别的阶段
哀伤过程
不同的阶段
哀伤与抑郁的区别
脱离过程中的哀伤:生命的一个阶段走到了尽头
青少年如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被刻意回避的脱离
戈尔达:一个实例
改变的过程
寻找新的自我认同的艰辛
自我认同的含义
从推导出的自我认同到独立的自我认同
对母亲的思考
女儿与母亲的脱离
哀伤工作不可能时的脱离工程
与职业母亲的脱离问题
问题子女的艰难脱离
中心问题:自我认同
译后记
前言
如果人们对子女脱离父母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能更加有意识地与子女告别,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好地经历这一过程。
这样,人们可以在这个本身充满了心痛的过程中避免掉很多痛苦。出于这一想法和经验我写了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人们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哀伤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它和度过它。
这本书是依靠当事人讲述的经验写成的在这个关系上我们都是当事人。
我首先要感谢那些允许我描述她们的荆棘之路的妇女们,非常衷心地感谢她们让我公开她们的经验的决心。
我很感谢我的女儿蕾纳塔,是她以很多的爱与坚持将我的手稿的最后一稿整理完毕。
圣一伽冷,1990年秋
维蕾娜.卡斯特
后记
译后记
林中洋
维蕾娜.卡斯特是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她不仅是苏黎世大学教授,身兼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等职,而且也是直接与病人打交道的心理医生。她著作等身,主题多围绕与人的内心直接相关的领域,比如如何克服哀伤、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卡斯特的著作不只是清谈理论,而是将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实例融汇其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放手与找到自我》讲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让成年了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参与孩子的生活,而是与子女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和克服与子女脱离时的伤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即独立的自己。
与自己的孩子脱离,这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就算已经白了头发,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孩子。在中华文化中,家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而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彼此忠诚更几乎是价值观中的榜首。在西方,家庭也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在其价值体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却好像与中国不太一样。不少中国人认为西方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也没有亲情,诸如此类的误解多来自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卡斯特的这本书可以使人对西方人的心理与思维方式略见一斑,从而减少一些误会,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
父母对子女的爱,古今中外都是相似的。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的父母在孩子成人之后要走自己的路的时候,那份不舍与矛盾的心情,和中国父母没有两样。“父母心中经常隐藏着一股对孩子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恼怒,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总而言之使他们疏远了父母,这就是他们的过错。许多女婿儿媳与公婆岳父母之间的矛盾都得归功于这投射了的愤怒和痛苦:人们无法忍受,人们为之倾尽了心血的孩子,就这么走了,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比父母还重要。我们想法儿把我们自己从这愤怒中解救出来,我们在那个新的与我们孩子相关的人身上找碴儿,以使我们的愤怒看上去有些道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使人感到尤其的复杂混乱:他们不想理睬他们的孩子了,生孩子的气,同时却又感到仍然像以往那样地爱他们,如果他们又出现在眼前了,做父母的就会又像鲜花一样绽放了。”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着何种文化背景的人,在人性上都有着很多共通的东西。尤其是对自己孩子的舔犊之情,“那种共生的感觉,那种无尽的、不可动摇的血肉相连。这种感觉是与一种很大的信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对爱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中国,爱就是不分彼此,更何言脱离。孩子在父母家里住到结婚为止是很正常的,就是结了婚,和媳妇一起住在父母家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孩子生活道路的选择,父母之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这“孩子”是否已经成年。中国父母认为这是爱的表现,对孩子放任自流才是不爱。西方父母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接受子女和自己不同的地方,尊重子女的选择,“尽管可以很清楚很痛苦地感觉到,这个或那个特性并不合母亲的心意,但是这些女儿和儿子们仍旧值得人爱。”
在中国,“孝”是很重要的一项的美德。“孝”的根源是“感恩”,即人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是中国人,西方人也很经常地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感恩。比如书中的戈尔达。戈尔达是一位家庭主妇,有三个孩子,他们全都已长大成人,就连最小的儿子也在两年前离开了家。戈尔达“将她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的教育和家庭生活中,现在,当这‘巢’空了的时候,她感受到了一种空虚……现在她指望着,该可以得到什么回报了吧。”可是,孩子们各有各的生活,而她,却不再理所当然地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所有的孩子都还有一把父母家的门钥匙,而她却没有他们的新公寓的钥匙”。孩子们“甚至连婚都没结对”,所以戈尔达也不可能很快就有可以去照看的孙子孙女。最让她痛苦的是,“孩子们拥有一种与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她觉得她为孩子们“付出了那么多,如此精心地培养他们,可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好像他们没有教养似的。”戈尔达感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有一种“被生活掠夺了的感觉”。通过心理治疗,她才发现:“人作为母亲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孩子付出,而他们则要在长大之后,相应地回报。因为其实在给予的同时总是会有得到。成年了的子女不必首先想到要‘回报’什么。那些人们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注入的生活的力量,可以却不必非要由他们来偿还:这是生命的含义,即每代人都又在为后一代人尽力,那所有投入的爱、关怀和能量都曾经在他们身上被花费过。”
《放手与找到自我》这本书的主要对象不是正在离开父母羽翼的孩子们,而是父母本身。不少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将全部心血都给了子女的母亲们,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的时候,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甚至精神抑郁,毕竟,孩子曾经是她们生活的中心内容。孩子的离家,意味着一个生命阶段的结束,而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她们心里没底,特别是那些从未真正思索过自己的人,对孩子的离开更容易显示出抑郁。卡斯特在讲述了哀伤的过程以及如何面对和克服哀伤之后,转入了本书的第二大重点,即找到自我。卡斯特的著作的中心问题都是围绕找到自主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推导出的自我认同这个主题。“一个推导出的自我认同是指,比如一个女人只是通过她与孩子或是她与丈夫的关系来定义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人的评价中定义自己,那么在失去这些关系之后,或是失去了可以得到他人承认的可能性之后,比如退了休,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空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为别人活了一辈子,而为自己却什么也没做。卡斯特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场别离,每一次失去都强迫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寻找与找到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可以被推迟,却不能被避免。卡斯特的这本书给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也可以使人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的文化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是他们‘带坏了’我的孩子……”当孩子成人之后要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天下的父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他们心中经常隐藏着一股对孩子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恼怒,这都是因为父母们对孩子的那份不舍与矛盾的心情,然而,孩子们会开心吗?这是你所想要的吗?父母们或许应该放手,并找到自我,在孩子脱离父母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爱,让这个本身充满了心痛的过程避免很多的痛苦。让我们跟随本书一同去关注吧! 本书讲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让成年了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参与孩子的生活,而是与子女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和克服与子女脱离时的伤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即独立的自己。【作者简介】 维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大学时主修心理学、哲学和文学,博士论文以荣格心理学为主题。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现为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心理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同时担任心理治疗师,并拥有个人诊所。在多年的诊疗工作中,卡斯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与大量的病理资料,这使她的作品更能贴近广大读者的真实需要。维蕾娜.卡斯特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象征学领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面对不幸与哀伤,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为主题。例如:《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放手与找到自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相信自己的命运》,等等。维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样在非专业大众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