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588.0

书籍简介:

本套书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重大咨询研究项目。项目特邀徐匡迪院士、苗圩部长、潘云鹤院士、陆燕荪担任顾问,周济院长和朱高峰院士担任组长,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工作的总结。本书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专著之一,该项目共四个分册,各分册名分别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二)》、《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智能制造专题卷》。

作者介绍:

中国工程院 重大咨询项目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工业与信息化部苗圩部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担任顾问,由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和朱高峰院士担任组长

书籍目录:

目 录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1

课题组成员名单 2

一、引言 4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4

三、制造强国战略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14

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八项战略对策 22

五、加快制造业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34

(一)市场竞争政策 35

(二)金融政策 35

(三)财政和税收政策 36

(四)创新政策 36

(五)中小企业政策 37

(六)对外开放政策 38

六、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四项建议 38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 38

(二)制定《关于加快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指导意见》 39

(三)设立国家制造业发展领导机构 40

(四)制定鼓励使用国产高端装备政策 40

七、结束语 41

参考文献 41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 43

课题组成员名单 44

一、引言 45

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强国之路研究 45

(一)重视国民教育,创新和人才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46

(二)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应积极占据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 47

(三)工业化进程中应重视和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48

(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重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 48

(五)适度把握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并规范市场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培养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8

(六)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并进行合理布局 49

(七)促进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49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50

(一)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 50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分析 56

四、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8

(一)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 58

(二)制造强国评价模型构建 59

(三)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构建 62

(四)评价内容及方法 67

(五)主要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说明 70

五、制造强国评价与预测 70

(一)制造强国指数综合评价 70

(二)制造强国指数分项评价 74

(三)我国制造强国进程分析 77

六、制造强国的战略路径 84

(一)继续保持制造业规模优势 85

(二)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 87

(三)积极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94

(四)始终坚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99

(五)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4

(六)改革完善制造业体制与机制 104

七、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05

参考文献 106

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11

课题组成员名单 112

一、引言 113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114

(一)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大而强的关键 114

(二)创新是应对严峻国际挑战的根本出路 116

(三)创新是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有效手段 118

三、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与分析 120

(一)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历程 121

(二)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122

(三)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123

(四)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125

四、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28

(一)总体思路 128

(二)总体目标 129

五、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任务 130

(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130

(二)积极推进绿色制造 131

(三)促进“四基”发展 133

(四)突破优势和战略必争行业核心技术 134

(五)推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137

(六)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139

(七)实施制造业重大创新工程 140

六、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142

(一)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43

(二)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144

(三)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146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 147

七、结束语 148

参考文献 149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 151

课题组成员名单 152

一、引言 153

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54

(一)促进转型发展 154

(二)支撑消费升级 155

(三)增强竞争能力 157

(四)维护社会稳定 158

三、我国制造质量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 158

(一)制造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159

(二)制造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59

(三)国际制造质量发展趋势 163

四、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67

(一)指导思想 167

(二)主要标志 167

(三)总体目标 168

(四)评价指标体系 168

(五)主要指标预测 169

五、提升制造质量的战略对策 177

六、提升制造质量的建议 186

参考文献 189

制造服务战略研究报告 191

课题组成员名单 192

一、引言 193

二、制造服务化发展趋势 194

(一)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 194

(二)制造产业链延伸出高附加价值的服务环节 194

(三)制造业展现全球性分工 195

(四)制造产业链分化出制造服务业 196

(五)制造服务业的跨产业融合 197

(六)制造服务化基本内涵 198

(七)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战略转型关键阶段 199

三、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 202

(一)制造业研发设计 202

(二)制造业销售服务 209

(三)制造业信息服务 211

(四)制造业物流服务 215

(五)制造业金融服务 218

(六)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 219

四、制造服务业发展方向 220

(一)加速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 220

(二)融合发展制造信息服务业 225

(三)优化发展制造物流服务业 230

(四)推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235

(五)改革发展制造金融服务业 240

五、制造服务化战略 246

(一)制造服务化总体战略 246

(二)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 247

(三)制造服务业发展战略 251

参考文献 255

“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综合报告 257

课题组成员名单 258

引言 260

一、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涵与由来 261

二、工业绿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263

(一)工业绿色发展现状 263

(二)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265

三、工业绿色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 269

(一)工业绿色发展趋势及拐点分析 269

(二)产业间及与社会的生态链接 271

(三)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 274

四、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战略对策 284

五、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政策建议 285

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研究 289

课题组成员名单 290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与体制机制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291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 291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98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01

(四)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305

(五)中国制造业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310

二、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 315

(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需要 316

(二)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 319

(三)应对内外部压力的需要 322

三、制造强国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326

(一)制造强国制造业体制演进与政策作用 326

(二)制造强国产业政策的特点 330

(三)制造强国发展经验的启示 334

(四)制造强国发展经验的教训 338

四、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思路和重点 340

(一)制造强国的特征与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目标 340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344

(三)改革重点 350

五、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 356

(一)构建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与政策程序 356

(二)关键领域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360

参考文献 372

领域课题报告一: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375

课题组成员名单 376

引言 377

一、机床制造业 377

(一)产业现状 378

(二)世界机床制造业发展趋势 379

(三)与世界机床强国对比分析 38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384

(五)重点任务 385

(六)保障措施 386

二、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 387

(一)产业现状 387

(二)我国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强国特征 388

(三)产业发展趋势 39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392

(五)重点任务 393

(六)保障措施 397

三、机械基础件 398

(一)产业现状 398

(二)我国机械基础件强国特征 399

(三)发展趋势 40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01

(五)重点任务 402

(六)保障措施 404

四、工程机械 405

(一)行业现状 405

(二)发展趋势 407

(三)与对标企业对比分析 408

(四)工程机械强国指标体系 410

(五)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11

(六)重点任务 412

(七)保障措施 414

五、工业机器人 416

(一)产业现状 416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17

(三)产业发展趋势 418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18

(五)重点任务 419

(六)保障措施 421

参考文献 422

领域课题报告二:航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23

课题组成员名单 424

(一)产业现状 425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25

(三)产业发展趋势 42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27

(五)重点任务 428

(六)保障措施 430

参考文献 430

领域课题报告三:航天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31

课题组成员名单 432

(一)产业现状 433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33

(三)发展趋势和形势 434

(四)发展战略与发展途径 435

(五)航天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的重点任务 436

(六)保障措施 438

领域课题报告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41

课题组成员名单 442

(一)产业现状 443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44

(三)产业发展趋势 444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45

(五)重点任务 446

(六)保障措施 447

参考文献 448

领域课题报告五: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49

课题组成员名单 450

(一)产业现状 45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52

(三)产业发展趋势 453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53

(五)重点任务 454

(六)保障措施 456

参考文献 457

领域课题报告六:汽车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59

课题组成员名单 460

(一)产业现状 46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62

(三)产业发展趋势 463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63

(五)重点任务 464

(六)保障措施 466

领域课题报告七:电力装备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67

课题组成员名单 468

(一)产业现状 469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469

(三)产业发展趋势 47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71

(五)重点任务 472

(六)保障措施 474

领域课题报告八:钢铁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77

课题组成员名单 478

(一)产业现状 479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 479

(三)产业发展趋势 48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480

(五)重点任务 481

(六)保障措施 482

领域课题报告九:石化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485

课题组成员名单 486

(一)产业现状 487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 488

(三)世界发展趋势 489

(四)我国成为强国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489

(五)重点任务 491

(六)发展路线图 496

(七)保障措施 498

参考文献 498

领域课题报告十:信息电子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501

课题组成员名单 502

一、引言 505

二、集成电路 506

(一)产业现状 506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06

(三)产业发展趋势 507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08

(五)重点任务 509

(六)保障措施 511

三、计算机与软件产业 511

(一)产业现状 512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13

(三)产业发展趋势 515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16

(五)重点任务 516

(六)保障措施 518

四、通信设备 519

(一)产业现状 519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20

(三)产业发展趋势 52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21

(五)重点任务 522

(六)保障措施 524

五、消费电子 524

(一)产业现状 525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25

(三)产业发展趋势 52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27

(五)重点任务 528

(六)保障措施 530

六、新型显示产业 531

(一)产业现状 53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33

(三)产业发展趋势 534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35

(五)重点任务 536

(六)保障措施 538

领域课题报告十一:家用电器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539

课题组成员名单 540

(一)产业现状 541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 542

(三)产业发展趋势 54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47

(五)重点任务 547

(六)保障措施 549

领域课题报告十二:纺织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551

课题组成员名单 552

(一)产业现状 553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 554

(三)产业发展趋势 555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 556

(五)重点任务 557

(六)保障措施 558

领域课题报告十三:仪器(医疗和环保)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561

课题组成员名单 562

(一)产业现状 564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 565

(三)产业发展趋势 56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567

(五)重点任务 568

(六)保障措施 570

参考文献 571

附录A:制造强国指标历史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573

(一)制造业增加值 574

(二)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 575

(三)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577

(四)本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 577

(五)制造业增加值率 578

(六)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579

(七)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580

(八)销售利润率 581

(九)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值比重 582

(十)全球500强中本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 583

(十一)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584

(十二)标志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C5) 585

(十三)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 586

(十四)研发投入强度 587

(十五)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88

(十六)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 589

(十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590

(十八)信息化指标(NRI指数) 591

附录B: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及地区有关“再工业化”资料 593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再工业化”战略相关资料 593

(二)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594

附录C:德国“工业4.0”战略 597

附录D: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 59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书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入研究机械、航空、航天、轨道、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信息电子、冶金、化工、纺织、家电、仪器十三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明确我国跨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思路、顶层设计、技术路线、产业化路径、政策建议,为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科学支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21258176
如需购买下载《制造强国战略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5.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426.4 的主题关于 制造工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