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68.0
本书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为古建筑基本问题、寺院?庙宇、塔、城池、长城、园林、民居、杂谈8部分内容。书中配有300余幅图片,图片资料都是作者亲自到当地考察拍摄得来,花费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对古建筑的欣赏水平。建筑专业学生、建筑设计从业者、古建筑文化爱好者。
序
一、古建筑基本概念
1.试谈建筑学、建筑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3
2.古代标准设计的历史5
3.我国古代建筑对外的影响8
4.传统建筑与色彩学之关系12
5.古建筑的地方性及其地方风格14
6.古代建筑中清代“官式建筑”的地位16
7.传统建筑扩展空间的手法18
8.合院的产生对古代大型建筑群的作用20
9.传统建筑布局中轴的概念22
10.古建筑组群中轴线的变化24
11.古代房屋开间的来源与发展26
12.民居大宅主体房屋布局序列之源流28
13.古建筑群里“八”字形的殿阁布局方式31
14.古代建筑为何寿命长?34
15.古代建筑组群的选址36
16.《生土建筑研究》序言38
17.古代建筑上的精华斗拱40
18.古代建筑组群的杰作阁道、斜廊与飞廊43
19.“工字殿”与三殿制度46
二、寺院.庙宇
1.弥陀寺法王宫大额式梁架之特色51
2.北齐时期的一座佛殿53
3.中岳现存十大寺院之一会善寺考察简记55
4.在介休广济寺所见魏唐建筑形象60
5.慧能大师与南华寺之话旧62
6.扶风景福宫正殿传统式梁架分析67
7.对庄公庙的梁架结构分析69
8.对韩城禹王庙元代建筑的讨论73
9.韩城文庙建筑之特征76
10.烟台天后行宫78
11.古庙入门前后的场景建筑82
三、塔
1.应县木塔是不会轻易倒塌的87
2.龟兹壁画中的塔婆式塔89
3.我国宝箧印塔的发展及其式样91
4.塔巷石塔93
5.阳城龙泉寺塔95
四、城池
1.春秋战国筑城施工的方法99
2.锁阳城101
3.新发现的宋代城门楼104
4.城池里的主要大街108
5.古代城乡商肆与集市发展状态110
6.在元大都和义门发现的戗柱与戗板112
7.绍兴八字桥我国古代的立交桥114
8.富平城台116
9.“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应当继承117
10.古城镇里的空场120
11.古城道路规划的启示122
12.对古城角楼的探索124
13.城镇里的骑楼128
14.古代城池里的跨街楼130
15.古潼关城楼133
16.城池中心部位景观建筑135
17.北京乾隆演武厅137
18.城镇里水井的样式141
19.古代望建筑144
20.古代开县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146
21.为寺院建城的探讨148
22.简谈北京城五个海子151
23.古代县城里的五大建筑154
五、长城
1.万里长城159
2.魏国长城、烽火台遗迹现状记164
3.西汉长城166
4.玉门关169
5.大方盘城171
6.平型关174
7.甘肃段明代长城177
8.黄崖关长城现状180
六、园林
1.简谈圆明园185
2.北京的庭树住宅园林小记187
3.古代建筑中生态环境学的运用189
4.古代居住房屋内部如何解决绿色环境问题192
5.景点设计的成功之点“十八盘七瞪眼”193
七、民居
1.我国最大的合院建筑群灵石县王家大院197
2.我国大型合院一奇葩龙岗围屋简谈201
3.以火为中心的居住方式204
4.东北地区民居起源及其发展206
5.“关东城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208
6.北国窗庭210
7.阿勒泰地区井干式民居212
8.甘肃天水地区民居大门开的方位216
9.山西地区合院入门的“神龛”217
10.短桩基座的产生与流传220
11.哈萨克族住房222
八、杂谈
1.木工祖师鲁班227
2.驿馆建筑一瞥230
3.会馆与书院233
4.古建筑的图碑237
5.古代中外第一大宫殿阿房宫239
6.我国古代土工技术的精华土心工程的成就241
7.古建筑图里蕴藏着当代新式绘图法243
8.《泉州古建筑石作图录》序言(节选)245
9.陕西合阳玄武青石殿247
10.我国古代高台建筑初探250
11.“五城十二楼”今何在258
12.唐代以来在建筑上采用的栅栏设施260
13.发现汉代带榫卯的斗拱262
14.新发现的金代铁夯头265
15.昙花一现的无梁殿建筑267
16.辽代的门罩270
17.古代衡门的发展及其影响272
18.洞壁建筑散论274
19.汉献帝陵现状调查记278
跋280
参考文献282
前言
本书提出的问题是笔者多年间从事古建筑研究所积累的。研究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量的文献阅读,学习前人的学术思想;二是长期对古建筑实物进行考察,进行资料积累。
古人有言:“若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笔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梁思成、刘敦桢先生谈话时,提出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非常赞同。早年无论是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年代,还是日寇侵略、炮火连天的岁月,梁刘两位先生都一直坚持考察。在两位先师的教导下,从那时起,笔者每年抽出数月时间到各地考察,坚持了50多年,行程70万公里,笔者曾作诗一首来概括:
寻游勘古
西达天山到东海,
海南北上入草原。
五岭翻越万山跨,
壮游三江五十寒。
千乡万镇尽勘古,
大好河山皆踏遍。
寺院庙宇入眼底,
行程已达七十万。
在这样的研究中,不断考察,不断思考,更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时间越久,积累越多。今选百余篇研究所得,汇成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类型的古建筑综述,如万里长城、部分城池、建筑组群、商肆与市场、楼阁驿舍、洞壁建筑、高台建筑、大额式结构庑殿、演武厅、角楼、关门、烽燧、行宫、寺院、石窟、高脚屋等;第二部分是古建筑学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建筑美学、建筑史学、生态学、绿色环境、古建筑保护等;第三部分为考察纪要。因为是考察随笔散记,所以并没有严格按三部分分别去写,而是随感而发,各自独立成篇,把笔者对于我国古建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辨介绍给大家,希望这部随笔集能对读者的古建筑学习、欣赏和研究有所启发。
后记
20世纪50年代,由导师梁思成先生申请报批,我调至中国科学院做研究工作。那个时代,中国科学院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正在创办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我调入技术科学部,过了一段时间,又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协助梁先生筹办建筑历史研究室。从此我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岁月匆匆,一晃之间,已有53年。
我始终坚持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一直没有改行。研究方法以野外考察为主,归来之后,再查阅文献。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每一篇文章,都经过考察,收集原始资料,然后绘图、比较、分析,再查证,日积月累,一直没有间断。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即是到现场考察,行程已超过几十万公里。历年所看到的古建筑数目相当多,风格迥异。考察时不仅追求数量,而且注重每座建筑的构造,从式样到布局,从建筑工程技术到建筑艺术、装饰,都一一体会、分析,通过这些来研究古建筑的时代特征。
本书是我多年积稿的一部分,大多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其中包括在《中华建筑报》的《古建筑新探》、《中国文物报》的《古建筑漫话》、《中国旅游报》的《文物丛读》、《建筑时报》的《古建筑随笔》等专栏中刊登的文章。出版社编辑看过文章后,极感兴趣,以为这是对古建筑史、古建筑研究界的一种有意义的参考,嘱咐本人加紧整理。承他积极促成,这本《中国古建筑随笔》得以和读者见面。
本书文字近30万字,全书分为8个部分。文稿之中附有近200幅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更加适合阅读和推广。
张驭寰
书于北京建国门内东总布胡同19号本宅
本书提出的问题是笔者多年间从事古建筑研究所积累的。研究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量的文献阅读,学习前人的学术思想;二是长期对古建筑实物进行考察,进行资料积累。本书文字近30万字,全书分为8个部分。文稿之中附有近200幅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更加适合阅读和推广。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为古建筑基本概念、寺院.庙宇、塔、城池、长城、园林、民居、杂谈八部分内容。书中配有近200幅图片,图片资料都是作者亲自到当地考察拍摄得来的,花费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阅读《中国古建筑散记(彩印)》,读者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对古建筑的欣赏水平。 《中国古建筑散记(彩印)》适合于建筑专业学生以及古建筑爱好者阅读。